完善条件,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一是以加快项目建设为出发点,固根本。大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5个,依据“十四五”规划、“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完成9.5灾后汉源县第三中学、汉源县宜东中心小学、汉源县前域镇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维修加固工程项目,完善七一中学安乐校区等8所学校运动场建设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校园硬件水平。二是以整合校点资源为发力点,优布局。持续优化改善乡村校点资源,今年以来,通过拆、并、扩、建调整优化清溪建黎小学等校点6个,累计投资8873余万元,在富庄镇中心小学、宜东镇中心小学、皇木镇中心小学3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寄宿制学位520个;改扩建乡村公办幼儿园5所,提供优质学位1630个,有效破解城区“择校热”“上学难”“学位紧”等难点问题。三是以强化基础设施为落脚点,强配置。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打造乡村少年宫36所,覆盖21个乡镇,逐步补齐少年宫设施设备短板。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全县乡村学校“班班通”、专递课堂、教育专网建设达到98%,盘活闲置农村学校校舍资源,统一调配11所撤并学校的闲置可利用资源,使全县各学校教育仪器装备得到了补充和更换,促进了5所乡村学校设备配置达到了省定标准。强校扩优,注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一是构建1+X抱团体系。深入推进县域内集团化办学,着力构建区域、校际优质教育资...
今年以来,雅安交建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9·5”泸定地震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石棉灾区打造“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目标任务,牢记领袖嘱托,化感恩为动力,承关怀而奋起,全力投身交通灾后重建,助力灾区乡村振兴。石棉县X066王岗坪至王岗坪景区段公路完工通车,国道G662大渡河大桥(甘孜界)至石棉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省道S217石棉县王岗坪至石棉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正按时序进度加快推进;石棉县草科乡田湾河村集中安置点36栋111户重建房“冬至”交付使用,让灾区群众喜提新房、温暖过冬。石棉县X066王岗坪至王岗坪景区段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是王岗坪至王岗坪景区间乡村联络、旅游景区建设物资设备材料运输的唯一通道。“9·5”泸定地震导致该段路基路面损坏严重,部分路段不具备抢通条件。公司成立专班、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全力攻坚项目建设,处治边坡29处,清除堆积体及危岩25.3万立方米,尤其是山势陡峭的英雄坡段已顺利突破施工难点。截至目前道路已经全线贯通,顺利通车,为王岗坪景区开放和沿线乡村振兴提供交通支撑。同时,公司承建的国道G662大渡河大桥(甘孜界)至石棉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已完成部分临建设施用地征用,用地预审已取得批复,项目驻地和拌合站场站建设、跃进隧道进出口清危修整、便道修整清理工作也已启动。省道S217石棉县王岗坪至石棉县城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已启动拌合站、边...
(1)夯实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农业园区发展规划,高标准建成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茶叶生猪种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等4个特色农业园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不断加强农业园区生产能力建设。同时,配套打造园区入口、景观节点、文化广场、环线彩化等基础,完善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旅融合提供有力支撑。(2)发展特色农业。紧扣“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重塑藏茶新品牌,打造“产业链接”和“联农带农”2个新平台,全县累计发展茶叶基地12.1万亩,建成万亩黄金茶基地。探索北鲟南养,引进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鱼子酱生产商,建设230亩鲟鱼生态养殖系统,并正式投产,年产鱼子酱200吨、冰鲜鲟鱼肉5000吨,并采取“基地+农户+标准化”的模式,建设共享鱼池,带动周边农户就业。以现代竹产业园区为核心,建设100万亩竹木药产业基地,建成方竹、慈竹、白夹竹3个10万亩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引进四川川雅老坛食品有限公司等竹笋生产加工企业,竹笋食品年产量达12000余吨,打造出“竹香园”品牌,形成集采集、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3)强化服务保障。组建县级农产品科技服务队,指导成立乡镇(街道)科技服务小分队,发挥视频培训和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信息平台等优势,开展...
雅茶集团下属子公司天润农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中,深耕农业产业,擦亮天润农业品牌,通过政府“搭台”、村委“铺路”,企业“登台”,培育和发展草莓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土地承包建基地,基础实施齐配套。主动对接雨城区上里镇七家村两委表达土地流转意向,并与上里镇党委政府、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沟通,成功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行节约化建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程度利用原有设施设备,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闲置的农产品基地、冻库、厂房进行升级改造,合力共建上里镇七家村集销售、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公司在草莓种植空窗期套种一季玉米,最大程度提升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建基地大棚280个,占基地总面积60%,成功将撂荒的土地改造成整齐的草莓种植基地。生态优先可持续,生产消费绿色化。全面践行“两山论”,以生态优先、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生产、消费全环节、全过程绿色化。一是草莓生产基地以有机生态为目标,探索和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推行使用微生物菌肥,采取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式施肥,减少生产环节农药化肥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是种植基地推行专业化管理,引入“罗博士”专家团队3人,全过程跟踪指导草莓...
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两统一”的职能职责,聚焦建设雅安绿色发展示范市总目标,打好自然资源工作组合拳,有效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 一、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空间配置。根据中央农办等五部委《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镇振兴的通知》精神,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具体要求,我市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等,结合前期调研成果,以试点为引导,分步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力求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无缝对接、精准落地。目前,名山区前期开展部分重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率先形成了初步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中。 二、强化用地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基础建设。在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整体缩减的形势下,全力争取到省级下达我市2019年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217公顷。加快用地报批,报市政府批复6个批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稳步推进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加快推进项目核验,及时获取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补足城乡建设用地不足。目前名山区11个项目已上报省厅申请核查验收,芦山县、荥经县各5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三、强化执法监管,营造乡村振兴发展良好环境。认真推进...
汉源县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中心正在调解果蔬纠纷。“依靠全县30个基层司法所开展工作,在全县各乡镇组建了30个果蔬产业法律服务点,实现了从经济中心九襄到边远乡镇的全域覆盖。”日前,汉源县公共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欧国兵说,这样一来有效解决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已成为司法行政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重要载体。“有了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中心的帮助,我们就有了法律保障,做生意更放心了!”从事蔬菜生意的曹丰荣高兴地说,让他们安心的是汉源县立足水果之乡、蔬菜大县县情,整合多部门力量,创新构建县乡两级果蔬产业法律服务网络。汉源县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各部门和各行业从业人员力量,组建汉源县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中心,构建县级“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果蔬产业法律服务。同时,在各乡镇组建的30个果蔬产业法律服务点上配齐人员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实现果蔬产业法律服务从县城到边远乡镇的全域覆盖,切实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对果蔬产业生产营销的全链条服务。“有效地解决果蔬产业从种植到加工过程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服务中心的成立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欧国兵说,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共精准摸排并有效化解果蔬产业领域矛盾纠纷29件,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全县果蔬产业健康发展。创新开展狱地共建社会帮教活动、创新探索“一一二三五”普法宣传教育法、创新社区矫正片区联席会议...
6月15日,记者从天全县委宣传部获悉,13日上午,喇叭河镇紫石关村史馆正式揭牌开馆。天全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老促会、县文明办、县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和喇叭河镇相关负责人出席开馆仪式,共同为紫石关村史馆揭牌。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紫石关村史馆,并在对村史馆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喇叭河镇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更新完善展陈资料和内容,切实发挥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把紫石关村史馆打造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丰碑、引领全面振兴的精神灯塔、凝聚党心民心的红色阵地,赓续乡村根脉文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要充分发挥村史馆的积极作用,努力将村史馆打造成为对外推介的窗口、传承记忆的载体、内外连接的纽带和人文旅游的新阵地,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喇叭河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喇叭河镇紫石关村史馆坐落于紫石关城楼旁,占地约260平方米,以“路”为主题,通过“寻根”“铸魂”“探索”“转型”“崛起”五大篇章,以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实物展陈、情景还原等形式,对紫石关村“跨越千年的逐本溯源、艰苦卓绝的救亡图存、曲折前行的社会变革、脱胎换骨的凤凰涅槃、‘两山’理念引领的乡村振兴”五段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天全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精神内涵,也是所有参与人员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对革命老区深...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汉源农商银行获悉,一个基于全面支持解决汉源县域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外出务工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信息不对称等实际问题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务实举措——“乡村振兴进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已在当地落地实施。汉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办理农户信息采集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政治责任。同时,实施振兴示范行动,是汉源县今年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汉源农商银行紧跟汉源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进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有效帮助农户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问题。截至2023年6月末,汉源农商银行涉农贷款达35.32亿元,较年初增加3.49亿元,其中小额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0.34亿元,较年初增长2.16亿元,增幅达20.89%,较去年同期增长1.34亿元,切实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今年的汉源大樱桃种植采收中,汉源农商银行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所需资金,向商户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共发放大樱桃产业贷款2335万元,助力大樱桃价格和农户收入相比往年稳中有升。在服务民生方面,汉源农商银行着力打好保民生、促发展组合拳,近年来累计发放脱贫贷款8069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8278万元。“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要求,我行积极践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在县委...
汉源县作为全国六个“邮政+农民合作社”试点县之一,一直以来,汉源邮政有序推进“邮政+合作社”试点县建设各项工作,通过全面嵌入合作社18个生产环节,提供贷款、农资、农技、保险、电商培训、销售、寄递、仓配等综合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了三难问题,打响了汉源农特品牌,助力果农增加了收入,惠农工作、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一、多措并举推进惠农项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小组。在省、市公司大力支撑下,以惠农项目、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借力政府作用和影响,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邮政+农民合作社”生态圈项目领导小组,共同组织召开四川省“农民合作社+邮政”项目推进工作会,为“邮政+农民合作社”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县委书记在“邮政+农民合作社”全国会议上作了汉源模式的经验分享。二是加强邮银协同,成立项目专班。深入乡镇、村组,先后组织召开了200余场服务项目讲解会。三是运用科技赋能,加快源头获客。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加快“中邮惠农”APP的宣传、推广,满足客户综合服务需求,从行业经营角度,依托“邮客行”采集合作社和个人客户信息。四是建立种植基地,推动产业发展。结合汉源甜樱桃、花椒、苹果重点农特产品,建立八个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并联动金大地公司提供农技、农肥、农具等技术指导一揽子专业服务,推动项目进一步落地。二、多方发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打造优质合作社,促进产业销售。汉源邮政通过与当地合作社和企业在金融、寄递、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