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荥经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娟和党组成员陶莉一行到安靖乡大通桥村指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在向第一书记了解驻村工作情况,并对驻村工作队表示关心后。随机抽查脱贫户对其收入、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核查。 刘娟向第一书记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本村长期在村的村民生产性收入主要靠农业产业,今年黄柏价格走高,结合药材市场价格走势,黄柏产业还有发展空间,下一步要继续巩固本村的黄柏产业,将已卖黄柏的土地及时补种好黄柏苗,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二是每年7月-8月份是大通桥村方竹笋产销旺季,全村过水路面多,一定要在汛期来临前做好过水路面的管理维护工作,为村民出行和售卖农产品提供方便;三是从整体来看村民目前对“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比较满意,接下来还要继续提高群众满意度,务必将各项帮扶政策上墙公开,提高村民对帮扶政策的知晓度。
整合资源,以片区为单元创新乡村规划编制。综合考虑我县自然条件、经济地理、功能定位、历史人文、产业类型、跨区域合作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划分功能片区,优化经济地理版图,分片区分层级编制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规划,探索“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的规划编制模式。结合我县乡村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状况等自身条件,将我县7个乡(镇)初步分为3个片区,即城镇发展区、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35个行政村分为三类,即特色保护类11个,聚集提升类16个,城郊融合类8个。同时,试点先行推进规划编制,选择有条件的村开展规划编制试点,积累规划编制经验。目前,已完成1个村规划编制工作,并已通过省级技术审查,正在启动第二批重点村规划编制工作。 优化空间,以统筹布局为主线把握规划重点。结合目前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推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各类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系统保护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形成山水田园与乡镇村落相融的空间肌理。同时,结合我县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引导和管控,充分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 深入实际,以强化管理为抓手提升规划建设质量。组织规划编制人员深入乡村住下来、融进去,强化驻地调研。通过现场...
10月13日,县乡村振兴局到皇木镇检查指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工作。
汉源县乡村振兴局坚持示范引领,多点突破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质效再提升。 (一)推进全域示范创建。坚持以分层分级创建为引领,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和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先后成功创 建全 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5个、示范村8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山区县乡村全面振兴的汉源实践》得到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市场化高效筛选、重点培育新 型 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精准服务。创新探索村企合作、集约种养、抱团联建等模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已培育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1134家,其中国家级专合社10家、省级23家,省级家庭农场3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做法获评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 (三)优化乡村建设治理。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域推行“小网格大管家”模式,创新开展基层法务中心建设试点,形成“1+3+N”基层网格体系,全县乡村建设治理成效明显。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累计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7个。
汉源县乡村振兴局立足县域实际,通过全方位驱动,切实提升特色产业效益。 (一)特色产业驱动。按照“一乡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差异化、错位式规划布局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金花梨、黄果柑和高山蔬菜等专业村108个、专业乡15个,建成五大水果、三大蔬菜、两大干果的“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79.3万亩。 (二)数字科技驱动。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7个,与阿里云合作建设全国首个花椒数字农业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4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标准化技术落实到农事生产“最后一米”。 (三)品牌建设驱动。以“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构建“公用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三级品牌体系。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达50.71亿元,汉源花椒油品牌价值达9.58亿元。
10月12日下午,天全县乡村振兴局邀请四川省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执行院长王光远一行到我县座谈走访,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为全县乡村振兴“把脉”、开“医方”,理思路、谋发展。 在县乡村振兴局座谈会上,局党组书记杨勇感谢王光远及所在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天全县 脱贫攻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并希望在以后天全乡村振兴发展中一如既往帮助。王光远院长就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的设立情况、性质、办学宗旨,培训对象筛选、培养、人才发展等方面做了介绍,指出该学院作为非营利性企业,一直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我局副局长彭彬介绍了我县乡村振兴相关需求事宜:帮助6个省级重点帮扶村、脱贫村理清振兴发展思路,并辐射覆盖到其他村,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县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让我县真正实现长效发展与振兴。 会后,王光远一行还到城厢镇龙尾村与乡村干部进行了座谈。
2022年2月18日,市乡村振兴局召开雅安乡村振兴工作站2022年第二次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平主持,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兵、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孟国才、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宏、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艳、雨城、名山、天全、宝兴县(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及市乡村振兴局各业务科室科长参加会议。 会上,参会人员就2022年准备开展的产业孵化、智力服务、品牌推广、产业赋能等12项重点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今年每阶段工作任务和目标再次做了详细的分解。 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艳在会上就如何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做了表态发言:研究院会针对今年12项重点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确保项目能落实能落地,取得成效。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兵在最后强调:一是要深入对接。各县(区)要对今年本县(区)重点工作再研究再分析,依托企业深度整合高端智力资源、多元渠道资源和专业金融资源,不断发挥政府部门行政优势。二是要力求实效。切实凝聚政企合力,在产业孵化、智力服务、品牌赋能和文化振兴等方面形成有效动能,推动一批农业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在雅安落地、转化、推广。三是要共筑共赢。各县(区)要利用好雅安乡村振兴工作站这个平台,加强跟四川港投滨水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多元化合作,合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选择好优势项目,促进部门资源...
雅安市名山区是四川省布局的30个茶叶重点县之一,紧紧围绕“以茶为本、文化为魂、茶旅融合、生态康养、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做强优势产业筑牢根基。2022年底,名山区茶园面积39.2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万亩),农民人均茶园面积2.1亩,居全国第一。90%以上农户种茶,75%的人口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1+1+N”茶叶流通销售体系,建成全国唯一的茶叶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蒙顶山世界茶都干茶交易市场和线上线下若干销售平台,茶业发展综合实力强劲,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二是传承五茶文化焕发活力。实施茶文化遗产“理论+实体”双保护,精心打造一台茶文化精品节目,出版一套蒙顶山茶文化丛书,培育一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构建以“五茶文化”为内核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投资10亿余元,完成全国唯一遗存的“茶马互市”官衙茶马司遗址提升打造,建成全国第一个茶史博物馆——蒙顶山茶史博物馆,恢复提升千年茶马古道,让千年文脉再放异彩。抢抓“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