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服务意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和服务力度,一是完善区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将我区重点企业专门列为区级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对象,定期开展走访,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二是完善区级党政领导联系行业商(协)会制度,定期向行业商(协)会介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听取行业商(协)会和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了解和分析各行业商(协)会的困难和问题,指导所联系行业商(协)会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确保企业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尽早恢复正常生产,成立专班,干部下沉一线,对重点企业派驻专人联系,主动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严密的防控措施,印发了《雨城区经济信息和科技局关于加强区属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期间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的指导意见》,我局主动靠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采取灵活措施分批...
今年以来,雨城区纪委监委派驻雨城区公安分局驻局纪检监察组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树立甘当“店小二”精神的公安队伍形象,锻造为人民服务的警员,建设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安联合企业宗旨,着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高素质队伍。 以“督”促优。驻雨城区公安分局纪检监察组紧盯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政策落实情况。不定期对治安大队、户政大厅、各派出所户籍窗口等窗口单位重点队室、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检查10余次。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指导各窗口部门以“民有所需警有所应,企有所急警有所助”为工作导向,做强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服务。 以“严”促优。紧盯关键少数、重点领域、重要节点,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通过畅通问题线索举报渠道等方式,严肃查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 以“本”促优。驻雨城区公安分局纪检监察组将监督责任扛在肩上,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服务群众、安全防范和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督导推动区公安分局主动作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唯有坚守为民情怀,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暖心人”,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学习引导公安民警争当“金牌店小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通过强化领导带头、强...
2022年以来雨城区财政局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切实强化财政职责,进一步激发政府采购市场活力,切实带动全区跑出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的“加速度”。 ——“放”出活力,市场主体参与度逐步扩大 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清除不合理限制条件和流程,优化采购活动办事程序,细化采购活动执行要求,及时支付采购资金,优化政府采购交易方式。全面推行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通过在线发布采购公告、免费向供应商提供电子版采购文件。鼓励社会代理机构通过线上开展业务,提高政府采购执行效率。全面取消政府投标保证金,明确逾期退还履约保证金的责任,进一步激发政府采购市场活力,市场主体参与度大大提高。 ——“管”出公平,政府采购透明度持续提升 按照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力度,通过四川政府采购网实现了采购项目公告、采购文件、采购预算、采购过程、采购结果、采购合同全公开;落实政府采购信息公开责任,规范公开流程,统一公开渠道,确保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及时、完整、准确;部署推进采购意向公开工作,实行预算单位采购意向公开全覆盖;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行动,促进“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政府采购活动全流程在线操作。—— ——“服”出便利,采购政策大环境不断优化 把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作为贯彻...
雨城区政法系统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当前各政法部门重点工作。雨城区司法局牵头推动实施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深化法律服务”为抓手,强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完善“三化三升三强”建设,积极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打通政法公共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以来,共为困难群众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咨询127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服务499件。 宣传手段多样化,提升法律援助知晓率,加强群众法治理念 “‘12348’,有事找司法”这句话已经深植民心,“12348”热线已经成为一个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雨城区司法局依托“12348”法律服务专线把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紧紧连为一体,形成配套、联动的服务机制,让群众零距离享受到法律服务。坚持“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区13个镇(街)、各村(社区)均落实一名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负责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近两年完成法律咨询3170件,转入法律援助109件。 服务形式网格化,提升法律援助覆盖率,做强三级联动力量 目前,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通过网格化法律服务,打造升级“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绘制“村(社区)—镇(街)—中心”三级网...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第一部专门性行政法规,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的重要立法成果。按照《条例》“三进”活动相关要求,区经科局牵头负责《条例》“进园区”的宣传学习贯彻活动。 区经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前期,已将《条例》以及《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至产业园区微信群,要求约150名企业负责人、分管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认真学习。11月23日组织园区内8家部分代表企业集中学习、讨论。宣讲会上,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重点解读了《条例》以及《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背景、重点条款。并针对雨城产业园区在建企业和生产企业实际,详细分析了目前营商环境现状,希望和企业携手共建和谐园区,让重商护商亲商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向参会企业发放各类政策解读指南资料30余份,为企业多方面纾困解难提供保障,特别是惠企政策落实落细方面要为企业提供更加贴心、更加接地气的服务。 下一步,区经科局将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走进园区,面对面交流,切实了解企业困难,让《条例》在执行中不变味不走样。
(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天全县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方案》,将全县涉及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前行政审批时间由90、83个工作日分别压缩至55、45个工作日以内,实行承诺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审批时间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同时依托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审批“全流程”网上申报,推动多评合一、多测合一、数字审图等7项技术审查事项线上线下同步办理。今年以来完成辅线办理837件。 (二)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开办“即来即办”工作制度,大力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掌上办,实现企业开办“5小时办结”,确保市场主体“随时办、随地办、即时审”,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今年以来,我县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97户,注册资本29.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79%和18.37%。 (三)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工作水平和实效。1-11月,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98个,受理金额为7721.64万元,成交金额7057.1181万元,节约资金664.5219万元,节约率达8.6%。
本报讯 近日,根据我省“万人进万企 党建促发展”活动安排,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赴雅安仁康医院、雅安恒博医院、雅安茶厂三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旨在真心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调研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发展、生产经营面临实际困难等情况的介绍,详细询问了此次疫情、汛情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向企业介绍了市场监管部门机构改革情况,与企业负责人一起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记录,并迅速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抓好政策落地落实,做优做好营商环境,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扎实开展好“万人进万企 党建促发展”活动,做到沟通充分,帮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实实在在为民营企业服好务,真心真意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郑瑶
雅安国税提升服务工作质效,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把握“担责强队、优管控险”工作取向,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放管服”各项改革任务,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和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努力拼搏为总基调,提素质转作风,始终以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针对纳税人办税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进一步简化办税流程、缩短办税时间、降低办税成本、规范涉税行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持续提升国税形象,传播正能量。打造“美丽雅安 满意国税”纳税服务品牌,连续4年纳税人满意度名列全省前茅。 二是精准发力,认真落实总局优化税收环境的30条措施,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把2018年确定为全市国税系统“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年”,打响“疏堵保畅”攻坚战,实施“规范办税、效率办税、绿色办税、一站式办税、信用办税”五项行动,推出多项优化纳税服务便民举措,确保纳税人等候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办理时间提速30%以上。 三是优化实体办税服务。对办税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优化办税服务厅职能职责,完善“一站式”工作机制,把纳税事项全部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受理,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开展“业务大清理、执法大规范、网厅大优化、办税大提速、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题:激发活力 释放红利——从全国两会看优化营商环境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赵文君、杨思琪、有之炘 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这些措施,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强烈信号。代表委员认为,随着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必将激发出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力之变:瞄准靶心改革,持续释放红利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首次跻身世界前50名。中国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经济体之一。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的简政、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改革举措亮点纷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和市场活力。 “以前注册企业需要亲自跑,现在可以网上办。以前去政府部门办事,不问不回答,现在主动找企业告知办理流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说,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市场活力,创业的人多了。 2018年我国市场主体突破1亿户,日均新增企业1.8万户。 审批不见面,越来越多的部门将办事服务搬到网上。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说,不少地方90%的事项只跑1次、1次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