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荥河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把产业转型作为发展的突破点,发展以高山有机黄金茶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致力于打造“绿美荥河·黄金茶源”。
10月17日,省委台办人事处(机关党办)副处长吴冰、泸定县副县长且军带队,泸定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定点帮扶干部一行41人,来名开展乡村振兴参观见学活动。市侨联专职副主席蔡鹏,市台办、区委统战部、区台侨办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开展参观见学活动。 上午,学习组一行先后考察了万古镇三和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和新店镇龙滩子万亩樱花园项目,听取负责人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经营模式、产业联动、机制创新等方面作经验交流。 下午,学习组一行调研考察百丈镇高岗村和红星镇骑龙村,了解高岗村用好电商网络平台激发村集体经济增收活力,红星镇骑龙村用活精品民宿集群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交流探讨如何开展“村企合作”模式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3月12日,春风拂面,绿绽枝头,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体乡干部和热溪沟村组干部、群众在热溪沟村道、组道开展义务植树。植树现场,参与人员持锹铲土、运苗浇水,干群齐心协力,热情高涨。本次活动共栽下柳树、樱花、山茶花、玉兰等200多棵树。本次活动,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我镇以脱贫摘帽“四个不摘”为动力,以乡村振兴队伍建设为抓手,“三举措”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保持扶贫政策和帮扶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核查、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全面排查工作,组织全体扶贫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走访困难群众,排查出脱贫不稳定户3户11人,边缘易致贫户2户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户7人,为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我镇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状况,下一步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
近日,石棉县审计局对石棉县2019年农村垃圾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机制建立运行情况、垃圾分类处理设备设施建设情况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关注,揭示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处理设备设施配备不足、宣传监督力度不足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措施不符合实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提供审计力量。
一是聚焦防范监测帮扶,办要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部门乡镇联动的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保障全县脱贫户2104户监测对象658户无返贫致贫现象。坚持县级领导、部门联系帮扶工作,统筹1889万元支持重点帮扶村发展,落实436万元补强1087户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短板,注入“防贫保”基金池190万元,化解因学因灾因病返贫苗头。 二是聚焦农村设施短板,办实事。2023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累计投入衔接资金9549万元,改善提升27个脱贫村、重点帮扶村的道路、堰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美丽石棉、宜居乡村建设。 三是聚焦群众持续增收,办大事。将产业发展作为衔接资金支持重点,把2023年中央到位衔接资金的85.12%、省级衔接资金的91.75%用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坚持联农带农机制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大力建设农旅融合项目,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持续落实好就业和小额信贷政策,开展“春风行动”促就业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匹配市场需求。2023年上半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5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4%。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精神,积极推动创城工作落地落实,持续推动乡村环境提升,近日,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赖云松带队前往雨城区草坝镇塘坝村、凤鸣村及名山区永兴街道槐树村开展创城乡村环境提升督导,实地查看了村周边及沿线村容村貌情况及相关创建情况,并向相关村负责人反馈了意见建议。赖云松副局长指出,一是进一步提升村周边及沿线环境卫生秩序,务必做到干净、整洁、有序;二是进一步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村级文明实践站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强化办事服务能力,要严格按照创建规范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窗口,务必对照办事清单,确保群众能在服务窗口办成事。
市住建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为统揽,借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实施“十村保护、百村示范、千人建设”的“十百千工程”,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十村保护”,让传统村落更“活”。精心组织,深入挖掘,创建中国传统村落21个、四川传统村落27个,争取中央资金3600万元,配套其他资金2亿余元,对村落基础设施和传统建筑进行提升改造,保持村落延续性、原真性。“一户一策”推进“9·5”泸定地震受灾传统村落住房恢复重建,245户维修加固和149户重建任务已全面完成,保障房屋结构安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 (2)“百村示范”,让人居环境更“靓”。持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推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创建“高岗村模式”成效验收村200个、示范村100个,计划再培育示范村254个,实现全市554个行政村“高岗村模式”全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庄更整洁、更靓丽。 (2)“千人建设”,让农村房屋更“安”。结合“6·1”“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已培训农村建筑工匠1000余人,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实行一人一证管理、持证上岗施工,确保重建质量安全。响应国家职业分类最新要求,推动农村建筑工匠转型升级为乡村建设工匠,计划今年再培...
位于柑子村的天全县粮经复合现代园区一隅八月初秋,骄阳似火。天全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再次来到该县兴业乡复兴村、铜厂村,或穿行在田间地头,或与镇、村、组干部面对面摆起“龙门阵”,共谋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良策。“兴业乡柑子村海拔1100米至1200米,森林覆盖率70%,非常适合发展高山蔬菜;以大豆为例,因为当地昼夜温差不大、病虫害少,出产的大豆品相好、品质高,深受市场欢迎。”“铜厂村紧邻柑子村,面积不足9平方公里,现有4个村民小组156户472人,常住人口不足150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首要任务。”……本次调研中,调研组反复提到的柑子村“大有来头”。作为脱贫村,柑子村早从2018年起,就围绕“激活自然资源、闲置资产等要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思路,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与天全县恒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去年,柑子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万元,位居全县首位,成功走出了一条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空壳村”到龙头强村的华丽蜕变。调研中,调研组就如何复制拓展柑子村发展模式,助力周边铜厂村、复兴村实现强村富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打造和美乡村典范,与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问题剖析“一针见血”。铜厂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比预想的要差,特别是村中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差、渠...
西城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保障乡村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方位多举措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 有力 的法治保障。 深化普法宣传教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人员走进村组开展《中华人民 共和国 民法典》宣讲等活动,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1500余份,接受法律咨询15人次,切实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实现农村“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全覆盖,达到“法律明白人”选配每个村不少于3名、每个村(社区)1名法律顾问的目标,村民法治意识和守法意识增强,法治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法律援助暖人心。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注重发挥法律援助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等法律援助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全面提供优质服务和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容缺受理、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用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回应群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