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信息 产业绿道:引领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绿道:引领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茶园绿道一角  美丽的产业绿道  绿道,诠释着雅安城市的品质和温度。从城区到乡村,绿道织线成网,不仅让城乡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增强了,更让独特韵味的山水人文生态特色更明显了,人们与宜居乐业的慢生活走得更近了。  而今,绿道不仅仅是美丽景观,更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带”,成为农业强的经济道、农村美的生态道。  茶园绿道助农增收  在如画的茶田里,有这样一条惊艳动人的茶园绿道,骑行或是徒步,都能畅游一番,这便是位于名山区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  全长32公里的茶园绿道,是雅安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带的经典之作。该绿道建成后被评为中国十佳茶旅线路之一,横跨名山区5个乡镇,从蒙顶山景区开始,连接起红草新村、莫家新村、牛碾坪茶旅综合体、清漪湖、百丈湖等旅游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茶旅互融等为一体的茶乡特色旅游线路。  每逢周末,不少游客从外地来到名山,向着茶叶飘香的地方奔去。  如何让“生态绿道”变为“产业绿道”、“致富绿道”,让农民充分共享绿道增值效益?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给出了答案。  4月28日一早,村民程江就带领游客一路来到自家茶园基地。稚嫩的茶尖探出头来,几个茶农正在不远处采茶,帽子红得扎眼,却巧妙地融进了这幅画卷当中。  “采茶要采嫩芽和嫩叶,采茶时只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叶的嫩芽往上提,否则采下来会影响茶叶的成色。”程江现场做起了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采茶。  “过去...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044b769b-0e34-4c27-85ef-cb20caa15714.html 2019-05-19

  • 政务信息 荥经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

    荥经县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 6月3日,荥经县扶贫开发局正式重组挂牌成立荥经县乡村振兴局,标志着我县“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由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县乡村振兴局的成立,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意义重大。县委副书记饶熹,副县长晋兆平,县乡村振兴局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挂牌仪式。

    荥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129e1e0e-0e86-4533-863f-d4532cf58d0a.html 2021-06-04

  • 政务信息 石棉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

    石棉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 6月2日,经石棉县委、县政府批准,原石棉县扶贫开发局更名为石棉县乡村振兴局。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博主持挂牌仪式。宋博指出,石棉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县脱贫攻坚历史使命圆满完成,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成立乡村振兴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将为我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先进县提供有力体制机制保障。宋博要求,一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好乡村全面振兴。二要继续抓好任务落实,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同时要牵头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三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勤勉尽责、勇于担当,自觉扛起乡村振兴重任。

    石棉县委办、县乡村振兴局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8805750e-5b53-437c-8df5-8fa9e687dc47.html 2021-06-03

  • 政务信息 石棉春花枇杷 拓宽乡村产业振兴

    石棉春花枇杷 拓宽乡村产业振兴路 春花枇杷果实相关专家到石棉县指导枇杷新品种科研攻关工作枇杷产业是石棉县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该县一直致力于枇杷产业发展,但现有的枇杷品种属于晚秋初冬开花、春夏成熟,幼果常常会遭遇冬季和早春的低温冻害。为解决现有枇杷品种易受冻这一发展瓶颈,石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全球独有的春天开花、夏季成熟的选育品种——春花枇杷,目前试种的春花枇杷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改变现有产业布局春花枇杷前景广阔近日,记者在中国·石棉枇杷大观园里看到,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枇杷树上挂满了纸袋,纸袋里面是一颗颗金灿灿的春花枇杷一代。“它的风味浓郁,肉质有一点粗糙,因果肉中含有部分石细胞,非常甜,基本尝不到酸味。”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马巧莉说。除了在口感和味道上具有不错的优势,春花枇杷的花期完美地避开寒冬,能有效规避枇杷冻害问题。但对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清来说,春花枇杷一代的研发成功只是枇杷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了春花枇杷二代今后能正式大规模地在石棉推广应用,我们现在已经将春花枇杷一代在石棉县不同海拔高度的枇杷基地布点做试验示范推广。”王永清说。今年6月,带着将春花枇杷扩面种植的理念,枇杷品种研究科研团队来到海拔1600米、位于石棉县最边远的草科乡农家村500亩高山枇杷种植基地,检查指导枇杷生产管理、开展枇杷实训,考察春花枇杷扩面种植最适宜区域。截至目前,石棉县枇杷新品种试验园中已选育出7个符合...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ce987d52-2ed2-40b2-9c52-02c8b7195180.html 2021-07-22

  • 政务信息 雅安税务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

    围绕抓实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振兴,雅安市税务局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务实管用工作举措,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全力促进乡村振兴。建强组织促振兴。把提高农村党建工作质量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来抓,市、县两级税务部门与全市14个联系村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共建,通过党建结对共建来凝聚党员、建强组织、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结合当前党史学习教育,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综合采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党组织带头人培养等举措,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村党支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选优队伍促振兴。发扬“组织有号召、党员有行动”优良传统,认真落实《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市、县两级税务部门统筹联动,加强与当地组织部门的汇报沟通,坚持因村派人、科学组队,今年已向14个村选派驻村干部25名,其中:第一书记10名,驻村工作队员15名,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服务发展促振兴。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工作,市、县两级税务部门及联系村始终抓牢产业和经济这条发展主线,在现有“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深挖联系乡村的资源禀赋优势,盘活乡村产业资源,以产业振兴来推进强村富民。目前,全市税务部门共帮助...

    市税务局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bc7d1e3b0f27aaa7c92fd7d423720ad7.html 2021-08-09

  • 政务信息 春来川西 推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2/3/15/69c38f42392b45438528ee473f6177a1.shtml 2022-03-15

  • 政务信息 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化”双重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两会多次明确,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雅安市紧随国家战略导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强调将生态优势和文化传承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求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激活乡村发展潜力。近年来,雅安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其独特而卓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奏响了一曲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交响乐。在这曲交响乐中,绿水青山成为主旋律,生态产业与文化传承相互交织,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图景。生态之韵:绿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雅安,这座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镶嵌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过渡带上的璀璨明珠,素有“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69.42%,这一傲人的生态指标,不仅是大自然赋予雅安的宝贵财富,更是其在乡村振兴中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绿水青山不仅是雅安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其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无价资源。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突破150万亩,占四川省茶园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茶叶总产值达8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e52b875f-21ab-46fe-a8dd-89fd9238546a.html 2024-05-07

  • 政务信息 石棉县 加快民宿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讯 “金果环绕,装修有特色,这里的民宿搞得好!”1月24日,在石棉县挖角彝族藏族乡参加全县民宿发展现场推进会的各乡镇代表对该乡的民宿经济发展竖起了大拇指。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安排部署,石棉县顺应时代发展,制定出台了《石棉县民宿接待点扶持奖励办法(试行)》,鼓励挖角彝族藏族乡、安顺彝族乡、新棉镇等乡镇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民宿,并对第一批发展的民宿给予了补助,目前已经发展民宿接待户122户,涉及床位845张。石棉县相关负责人说,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三大库区建设,石棉新建了很多新村,这些新村是发展民宿的重要阵地。虽然目前该县民宿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还需在提档升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市场营销、见效增收等方面下功夫。下一步,石棉县将把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发展好地方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布局,做好新村风貌塑造,做到一年四季都有特色;发动全社会参与,邀请有发展意愿的农民和企业发展民宿;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民宿品质;提炼地方历史文化故事,积极培育乡贤人才;做好宣传营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载体加强推广,提升石棉县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黄伟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dfc0411c-2ead-442b-a6c2-05067c338b6c.html 2018-01-29

  • 政务信息 抢抓机遇,突出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宝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明登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宝兴而言,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机遇,突出生态优势,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全力推进宝兴乡村振兴。一、以特色文化发展为支撑,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围绕宝兴丰富的熊猫文化、古青衣羌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土司文化,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抓好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讲好宝兴故事。一是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红色文化游”。以夹金山干部学院为平台,把宝兴建成立足全市,面向全省、全国具有特色性、教育性、地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示范基地。重点以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为题材,围绕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与宝兴人民、硗碛藏族同胞的感人故事以及陈云出川故事,创作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积极弘扬红军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做好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等经典红色文化节目的策划包装演绎,增强红色文化旅游节目的观赏性,增强游客的可参与性。二是要加大文创作品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宝兴现有大理石的边角余料,制作具有宝兴特色的艺术品,多渠道挖掘和宣传宝兴文化,切实推动乡村...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1e31d2eb-28ae-4afd-90d0-0ed58068c728.html 2018-12-06

  • 政务信息 强化资金项目监督管理 护航乡村振兴

      □沛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各类政策资金项目在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同时,暴露出的基层组织在涉农资金管理、涉农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2022年12月15日晚,雅安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阳光问廉”第22期节目《涉农资金项目里的“怪现象”》,曝光了我市3起涉农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担当不作为的典型问题,反映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实施村庄项目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思想麻痹、能力不足、作风漂浮、走马观花等问题。有的地方急功近利、盲目决策,草率上马项目,拿村集体的钱“不当一回事”,导致大额集体资金打了“水漂”。如雨城区草坝镇太坪村、张山村、塘坝村在使用村集体资金投资乡村酒店项目时,分析论证不充分、“拍脑袋”决策,致使投资50余万元成立的酒店,仅仅营收几千元就宣告倒闭,造成大额集体资金损失。有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不负责任,审核把关走过场、做样子,该问的不问,该看的不看,把程序规则抛诸脑后,让民心工程成为堵心工程。如汉源县九襄镇在实施道路硬化及管道铺设项目中,竞争性谈判资料审核把关流于形式,将简易审批变成“简单审批”,让好的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样、变了味,导致围标串标问题发生。有的地方工作指导浮于纸面、监督管理止于表面,责...

    雅安日报/北纬网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538f2fb3-49f2-4ca6-85ef-e68ba059847d.html 2022-12-19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