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市乡村振兴局召开雅安市乡村振兴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市乡村振兴局全局干部职工,各县(区)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负责衔接资金项目和资产管理的分管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书面传达学习了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及相关文件;各县(区)围绕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存在困难问题、下步工作打算等方面作了发言;市乡村振兴局班子领导就问题整改、动态监测、项目建设、脱贫户增收、党风廉政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党组书记、局长谭林就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做好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了工作安排。一是切实提高站位,把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开展全面完成问题整改,对照国省反馈问题,抓好问题整改;对标补短,补齐短板弱项,提前谋划国省考核评估方案,保障年度考核取得好的成绩。三是谋划好下半年工作,对照省委、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谋划好下半年工作思路,做好责任分工,压实压紧责任抓好贯彻落实。
进入过渡期以来,我市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载体,积极推广“政银担企”模式,促进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协同发力,持续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围绕扶农、支农、惠农的金融“礼包”鱼贯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1)强化工具引导,提升金融支持能力。强化货币政策“投向+价格”双引导作用,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支持,截至2022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597.3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51.59%。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25.02亿元,有效支持193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2)强化政策职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采取信用担保方式缓解诚实守信客户融资难问题,2022年,超过90%的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贷款为纯信用担保。低担保费政策、下调贷款利率以及减免各类费用等,破解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问题。统一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破解办贷周期长的问题。创新信贷产品,延长担保期限,破解金融机构信贷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的问题。(3)强化产业支持,助力产业融合发展。以“川茶贷”产品为载体,累计发放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贷款3.03亿元,支持全市35万亩茶叶发展,为138户茶叶经营户提供担保融资1.24亿元,辐射带动近17万群众参与发展,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以“川果贷”产品为载体,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雨城区教育系统以改善办学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为抓手,切实推动雨城区乡村教育振兴。改善办学条件,筑好“根基”。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累计投入1775.92万元,改扩建18个学校校舍、运动场7331平方米、17028平方米;投入706.42万元,完成18个学校约11万台(套、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音体美器材购置。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软件”。调剂120个编制到教育系统,有效缓解乡村学校编制紧缺实际;按照每月100元、200元、300元、400元4个标准对农村教师进行补贴;通过“励耕计划”,以每人1万元的标准,累计资助贫困乡村教师12名;落实职务(职称)评聘优惠政策,99名乡村教师享受岗位设置倾斜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练好“内功”。建立8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0个名师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对1410名乡村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以“培训项目县”为平台,常态化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干部、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开展“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等活动,培养“种子”选手,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雨城区教育局 张颖)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区“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两级平台于4月9日在草坝镇林口村接受雅安电视台媒体采访。走进林口村,只见茶农穿梭在茶园中采摘茶叶,正向信息员寻求帮助:“我家茶叶长黑色斑点,请你帮我看看是什么情况?”“我马上把你的问题反馈到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上请专家帮您看看。”只见信息员用手机拍摄了几张茶叶病害照片,并将问题具体描述记录发送到APP平台上,专家通过线上交流对问题进行了回复,高效的解答了农户的问题。在采访中,雅安市雨城区经济信息和科技局机关党委专职书记朱宁表示:截至目前,雨城平台解决农业技术问题2000余条,辖区在线需求做到100%响应;发布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信息60余条。充分了解农户农业需求,切实解决了主体技术难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给农业生产一线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科技服务,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有效破解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把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业信息送到千家万户,形成“线上+线下”农业科技服务闭环。
雅安市荥经县推进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产业扶贫、交通建设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巩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巩固的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产业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一是产业基地建设百花齐放。冷水鱼产业是荥经县把绿水变成金山的关键工程,不仅有龙苍沟镇经河村、新建乡和平村产业养殖基础,而且有严格的渔业捕捞和驯养管理规范。其他产业基地建设也如火如荼展开,烟竹乡全力推进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宝峰彝族乡着力建设茶产业环线。二是产业转型发展各具特色。围绕全县“转型发展突破年”的奋斗目标,安靖乡瞄准全县建设全省森林康养度假目的地和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条产业发展环线、一条茶马文旅线路、一个绿色工业园区,全方位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并奋力打造全市黄柏第一乡,加快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建设。新建乡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示范园,推进中药材产业环线工程建设,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泗坪乡以中药材特色产业环线建设为契机,奋力推进绿美泗坪建设。荥河乡下定决心将“荥经黄金茶”品牌做大做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县则大力推进石材产业转型发展,切实促进脱贫巩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脱贫巩固与人才振兴相结合。发挥人才在脱贫巩固中的...
“法治思想大讲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营商环境大走访大服务活动”……今年上半年,丰富多彩的法律服务工作和送法下乡普法活动,在石棉县各乡镇村(社区)陆续上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群众的法治需要。“我们所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来开展的,由于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地群众实际所需,所以更受大家欢迎。”石棉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工作人员说,正如上个月在安顺彝族乡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的“环境保护专题法治讲座”,就是石棉县有选择地开展的普法活动。而这些除了有赖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赖于抓好法律援助“服务点”建设带来的成效。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该项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2018年以来,石棉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348人次,解答法律咨询3539件、485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246件,其中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115件,挽回损失达150余万元。除了抓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石棉县还从多个方面发力,让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有服务性。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成功打造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强化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同时,规范化运行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0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创建100个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不断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触角”,让群众足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雨城区教育系统以改善办学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为抓手,切实推动雨城区乡村教育振兴。改善办学条件,筑好“根基”。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累计投入1775.92万元,改扩建18个学校校舍、运动场7331平方米、17028平方米;投入706.42万元,完成18个学校约11万台(套、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音体美器材购置。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软件”。调剂120个编制到教育系统,有效缓解乡村学校编制紧缺实际;按照每月100元、200元、300元、400元4个标准对农村教师进行补贴;通过“励耕计划”,以每人1万元的标准,累计资助贫困乡村教师12名;落实职务(职称)评聘优惠政策,99名乡村教师享受岗位设置倾斜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练好“内功”。建立8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0个名师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对1410名乡村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以“培训项目县”为平台,常态化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干部、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开展“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等活动,培养“种子”选手,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雨城区教育局 张颖)
按照2020年中药材发展计划,芦山县积极打造建设马蓝标准化示范园。当前,芦山县建成马蓝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0亩,为芦山县思延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下坚实基础。图为马蓝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近年来,芦山县太平镇人大主席团始终按照县委、乡党委工作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做好渔业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人大代表+示范发挥领头雁作用走进太平镇钟灵村集体经济冷水鱼养殖场,只见捞鱼、称重、宰杀、打包等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分工协作,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冷水鱼养殖为村民们切切实实带来了好‘钱’景。最近捕捞的这些鱼是发往大连、南京的,大约5000公斤,每公斤60元,能卖30多万元!”镇人大代表、集体经济冷水鱼养殖场负责人方国康笑着说,大家捞的不仅是鱼,更是自己的幸福生活。近年来,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中的致富带头人,探索“合作社+”模式,打造集生产、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冷水鱼养殖基地。并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新扩建17亩冷水鱼养殖基地,持续扩大冷水鱼产业规模。人大代表+调研发挥“主力军”作用“程代表,我们冷水鱼养殖户想购买渔业保险,但一直没有门路。”钟灵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内,市人大代表程宜正在和群众“拉家常”。群众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关于购买渔业保险的建议,我们已经形成书面建议提交上去了,各位代表也在积极与财政、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沟通,想办法打破这个发展瓶颈。”钟灵村人大代表王艳锋接过话茬向冷水鱼养殖户解释道。今年以来,大平镇人大主席团积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进“...
石棉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到美罗乡开展法治思想大讲堂活动“法治思想大讲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营商环境大走访大服务活动”……今年上半年,丰富多彩的法律服务工作和送法下乡普法活动,在石棉县各乡镇村(社区)陆续上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群众的法治需要。“我们所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来开展的,由于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地群众实际所需,所以更受大家欢迎。”石棉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工作人员说,正如上个月在安顺彝族乡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的“环境保护专题法治讲座”,就是石棉县有选择地开展的普法活动。而这些除了有赖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赖于抓好法律援助“服务点”建设带来的成效。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该项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2018年以来,石棉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348人次,解答法律咨询3539件、4856人次,办理法律援助246件,其中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115件,挽回损失达150余万元。除了抓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石棉县还从多个方面发力,让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有服务性。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成功打造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强化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同时,规范化运行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0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创建100个村居法律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