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关于居民身份换、补领的政策解读

    一、受理部门政务中心二楼公安窗口以及派出所户籍室;二、办理条件符合条件的人员;三、办理流程将资料带上到附近公安机关进行办理;四、所需材料换证:身份补证:户口簿五、办理时限40天;六、收费依据及标准身份丢失补证40元/证;身份到期换领20元/证;临时身份10元/证。

    http://www.tqx.gov.cn/gongkai/show/bf5a736dd2698a7ce8840447d0968356.html 2023-12-03

  • 政务信息 关于转发省公安厅优化居民身份制证流程缩短办证时限的紧急通知

    县公安局 http://www.hanyuan.gov.cn/xinwen/show/31340c58-2fc9-45df-b9d4-dde683a1da6b.html 2014-11-25

  • 政务公开 出入境管理大队推出临时居民身份1小时办结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集中整顿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专项活动的开展,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我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主动作为,推出临时身份1小时办结服务,顺利解决了临时居民身份办证时效长的难题,实现了办理临时居民身份即办即制、坐等1小时便可取的工作目标,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临时居民身份办证法定时限为3个工作日,于是办理临时居民身份的群众往往要等上三天、跑上两趟才能得到证件,因为公安部统一制作的二代临时身份版面为8个一版,不能单个制证,这不仅给群众带来了不便,而且增加了群众往返的费用,群众对此不理解,抱怨误解时有发生。为此,大队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是“坐堂等事”,还是主动为民办事?经过无数次的摸索总结,大队最终在不改变原有制证程序的基础上,结合新版人口系统软件,自主摸索出了一条可通过改变打印膜纸大小和打印机设置来实现单个制证的成功方法,从而一举扫除了制约临时居民身份快速制作的技术障碍,终于达到了即办即制、坐等1小时可取的程度,由原来的法定时限3个工作日缩短至了1小时,大大提升了群众了满意度。 “身份弄丢了,到派出所挂失补办正式身份之后,原本以为要等上几天才能拿到临时身份,但没想到公安局办理临时身份有那么快,方便极了,太感谢你们(公安)了”一位匆匆赶来办证的群众彭某由...

    汉源县公安局 http://www.hanyuan.gov.cn/gongkai/show/20180828165455-755237-00-000.html 2018-08-29

  • 政务信息 芦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开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公司登记违法行为专项清理工作

    芦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开展冒用他人身份证信息办理公司登记违法行为专项清理工作 为充分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坚持宽进严管登记工作要求,依法打击遏制企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公司登记违法行为,2019年5月29日起,县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公司登记违法行为专项清理工作。 本次专项清理工作清理范围为公司登记过程中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登记的行为。清理重点为未经被冒用人事先同意或事后迫认,在公司登记注册申请材料中使用其身份件或伪造其签字,或以被冒用人名义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进行申请,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备案的行为。此次专项清理工作将一直延续到2019年9月30日。同时,县市场监管局将加强同税务、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倾力合作,坚决打击遏制企业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公司登记违法行为,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公司的不法人员信息传递至公安部门,纳入个人失信记录信息,对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四川信用网”向社会予以公示,回应社会关切。(审核领导:罗国东 信息员:张松涛)

    芦山县市场监管局 https://scjgj.yaan.gov.cn/xinwen/show/dec471ed-ccba-4b74-bf7d-6ded7c760e69.html 2019-05-30

  • 政务公开 关于建立居民身份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的意见

    自1985年实施居民身份制度以来,居民身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便利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的加快发展,居民身份管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外出工作、学习、生活的群众居民身份有效期满换领或丢失、被盗补领回户籍所在地办理不方便,丢失居民身份挂失缺乏渠道,居民身份丢失、被盗存在被冒用的安全隐患。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切实解决居民身份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改革运行机制,依托公安机关建成的全国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居民身份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法律为依据,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居民身份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完善机制,堵塞漏洞,为群众办理居民身份提供更多的便利,为居民身份社会应用创造更安全的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二)基本原则。立足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各地人口集聚和服务管理工...

    国务院(县政府办转载) http://www.baoxing.gov.cn/gongkai/show/20151113084343492.html 2015-11-13

  • 政务信息 汉源县公安局全面启动居民身份“邮政直通车”便民服务工作

    汉源县委办公室 http://www.hanyuan.gov.cn/xinwen/show/c9d34d05-a4a1-4dd7-bed8-09d3dce095eb.html 2015-08-12

  • 政务信息 汉源县公安局全面启动居民身份“邮政直通车”便民服务工作

    汉源县委办公室 http://www.hanyuan.gov.cn/xinwen/show/a137432c-0b2a-445d-852f-11b18cea7408.html 2015-08-12

  • 政务信息 雅安茶有了“身份” 我市启动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

      雅安日报讯昨(15)日,记者从雅安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为提高我市茶叶制品的安全性,让老百姓喝上“放心茶”,我市于日前启动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使雅安茶叶制品有了“身份”。目前,该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内即可实现运行。  早在今年5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便与雅安质监局联合在我市开展了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的运用培训和宣贯工作。该项目具体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四川分中心组织实施,并与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和雅安质监局合作。  据介绍,该项目通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共享和自动识别技术,可实现对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追溯,按照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对茶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施标识管理。通过这一系统,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可对产品进行跟踪与监控,确保产品质量。该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据,是GS1(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全球统一物品标识标准。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GS1标识标准系统能显著提高茶叶制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降低管理成本,节约物流费用。  系统正式运行后,通过产品追溯条码这张“身份”,可以查到茶叶产地、釆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生产过程检测记录、成品茶检验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等信息,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而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隐患或缺陷,生产经营者也可根据追溯条码及时有效地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并快速查明问...

    雅安日报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aab995e3-b6bd-4dbe-b27c-c7451121d9f5.html 2009-06-16

  • 政务公开 关于会计类资格考试考生临时身份使用情况的公告

    各会计类资格考试考生: 为了加强考试管理,防范代考等舞弊行为,自2015年11月1日起,凡持临时身份参加四川省会计类资格考试(含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还须同时持有公安机关开具的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方能入场参考。

    县财政局 http://www.tqx.gov.cn/gongkai/show/20160105140803-055756-00-000.html 2016-01-05

  • 政务公开 我省将探索集体林三权分置 林地流转将有“身份

    年内,我省将探索集体林三权分置,通过经营权流转证对流转的集体林经营权进行确权,实现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记者从10月27日在蓉召开的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上获悉的。   实施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后,我省集体林的承包经营权,将被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在林权流转中,我省将推行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明确流转参与各方的权益,确保林农、业主的切身利益。   根据部署,我省将继续在32个试点县(市、区)开展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森林资源资产收储等5项试点。   自2007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已累计确权颁证1.63亿亩,受惠林农达5300万人。集体林地的“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已基本完成。(记者王成栋)

    区政府办 http://www.scms.gov.cn/gongkai/show/20191008123456-061466-00-000.html 2015-10-28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