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于9月5日至9月9日在雅安、成都两地拉开帷幕。据了解,此次选拔赛以“弘扬工匠精神建设技能四川”为主题,紧密围绕我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对接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要求,以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单位组队报名参赛。在充分考虑四川乡村振兴主导产业规模实际,结合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需要,在国家大赛赛项设置基础上,将茶艺师、茶叶加工工和评茶员等职业纳入省选拔赛比赛项目。此次选拔赛共设养老护理员、育婴员、西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电子商务师、茶艺师、茶叶加工工、评茶员、中式烹调师(烘烤)、砌筑工、汽车维修工、电工、美发师、农机修理工等14个项目,分别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贸易学校、四川旅游学院等地开赛。大赛采用集中办赛、面向社会、开放互动的模式,通过赛、展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技能人才绝技绝活。分设了职工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别,138名选手参与比拼。各项目组别分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此次比赛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属于职工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报“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通过举办此次大赛,将全面展现四川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对乡村就业创业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效果,对于带动乡村从业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寻找就业创业的新途径具有积极意义。此次大赛也...
为贯彻落实市创城工作推进会相关精神,切实做好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11月29日,市乡村振兴局牵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前往名山区开展乡村环境提升督导工作。督导组对茅河镇香水村、龙兴村,茅河镇场镇及百丈镇等区域乡村环境工作开展了督导。针对发现的问题,督导组及时作了反馈,并要求相关乡镇一是统一认识。务必高度重视乡村环境提升工作,要认识到提升乡村环境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务必加强宣传,坚定“创则必成”的信心。二是立行立改,针对本次督导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三是举一反三,严格对照测评体系的标准和要求,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持之以恒开展乡村环境提升工作。
阳春三月,天气渐暖。正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万古镇蒙和源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新品即食猕猴桃“雅猕8号”推广免费试吃活动,为成都市、雅安市及周边区县120余家单位送去了17000余份“甜蜜”,旨在向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 “我们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种植面积为108亩,年产值达300万元。现在主推的雅猕8号为即食猕猴桃,味甜,口感好,软硬都可以吃,我坚信雅猕8号在未来三年定会成为猕猴桃市场的‘抢手货’。”合作社负责人同时也是万古镇横山 村名 誉村书记的卢怀超介绍。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带动大家进行产业转 型 和规模化种植。创建的“蒙果源”“AIQIYI”“雪岭之猕”等商标品牌在国内水果市场声名远扬,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猕猴桃系列产品更是畅销全国各地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2 021年 ,蒙和源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万古镇党委、政府以助农增收、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猕猴桃产业园、红草坪乡村旅游园区、清漪湖湿地公园开发利用“两园一湖”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在横山村、安吉村加强与蒙和源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尤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持续发展壮大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较高的猕猴桃产业,共同打造高山猕猴...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近年来,在各地推进“三农”工作的实践中,旅游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乡村民宿表现突出。11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明确提出,乡村民宿是将农村闲置住宅和土地资源通过自营、合作社等方式有效整合利用,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乡村民宿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势明显。 作为知名旅游城市,西藏拉萨对周边乡村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乡村借助拉萨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办了特色民宿,“德吉藏家”是其中之一。“德吉藏家”民宿位于拉萨市波玛村,是由波玛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升级改造而成,统一品牌、规范经营。走进一家“德吉藏家”民宿,游客可以看到,楼下是民族特色鲜明藏家民居,楼上是干净整洁的民宿卧房,游客住在这里,可以体验地道的藏家生活。 “德吉藏家”民宿为搬迁后的波玛村带来了发展“后劲”。据介绍,当地村民以户为单位,共同组建“合作社”,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德吉藏家”精品民宿经营管理。村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鉴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城乡之间,最不充分的发展是乡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发展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选择具有持续增长力、综合带动力、城乡协同性和广泛包容性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和长期支撑。很显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唯有旅游业能高效担当此任。笔者建议,在筹划2018年工作计划时,能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515战略”和全域旅游的推进,乡村旅游实践不仅更加广泛,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普遍首选,在发展质量上获得明显改观,创造了多元综合效益。今年,笔者先后到山东、陕西、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地实地考察乡村旅游,着实令人兴奋,同时又深深感觉到,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并未得到应有的总结与传播。在贵州西江千户苗...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方面常态化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90余次,持续巩固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成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整村推进、自愿申报、先建后验、以奖代补”原则,大力宣传改厕政策,向农户发放改厕“明白卡”200余份,持续跟踪指导大同村创建2023年“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三大革命”,力争农村户厕改造率、垃圾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二是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今年已完成县级下达的1400亩园地优化改造任务。下一步将继续筑牢粮食生产安全责任,抗稳粮食生产大旗,加强巡查检查,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加强耕地保护。
近日,飞仙关镇环保办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带领保洁员深入村中小巷,开展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拉网式清理。 此次卫生整治活动清理了交通主干道路线、房前屋后积存的垃圾、废弃物等杂物,同时积极动员村民将自家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局面。 通过此次环境卫生整治,不仅改善了飞仙关镇的村容村貌,也提高了群众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为美丽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美罗镇紧紧扭住党员队伍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乡村学堂”为抓手,结合农业产业大镇工作实际,把“乡村学堂”变为“田间课堂”“模范课堂”“人才课堂”,推动党员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学堂”化身“田间课堂”。聚焦党员群众所需所盼,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壮大发展,将“乡村学堂”设在产业链上,开课田间地头,让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就能“充电”。把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开展黄果柑、枇杷、茶叶、猕猴桃等种植技术培训45期,培训党员群众2800余人次,把科学种植技术可视化、通俗化、简单化,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献智出力。 “乡村学堂”化身“示范课堂”。“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干部我带头”,紧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党员先锋队7支,产业发展由党员带头先种先干,“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5位产业发展带头党员辐射带动农户0.6万余人,示范带动作用下全镇发展枇杷1.3万亩、黄果柑1.2万亩、猕猴桃0.1万亩、茶叶0.2万亩。申报认证黄果柑基地绿色(有机)产品认证4个,1.3万亩枇杷、黄果柑基地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乡村学堂”化身“人才课堂”。充分发挥“乡村学堂”人才摇篮的阵地作用,培育壮大能致富、带头富的农村人才队...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我区农民新的收入增长来源,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雨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要求,充分发挥大熊猫、茶马古道等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雨城区成功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草坝镇塘坝村创建为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盘活资源,创新“整村运营”。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体系规划,出台专项奖励政策,鼓励农户通过自营、租赁、入股等方式,将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整合用于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等。组建乡村旅游发展联盟,制定农家乐、民宿建设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成立民宿管理公司,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按照“一宿一主题、一家一特色”实施内部装修、文化植入等,既保证服务质量又实现错位发展。推进周边古建筑风貌保护、传统特色农房修缮等,构造“古村落+”景观集群。目前,全区共有农家乐400余家、特色民宿25家,增加就业岗位3000余个,累计带动就业1万余人。 营造场景,彰显文化魅力。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格”发展思路,打造“年猪节”、“丝茶节”等乡村旅游项目6个,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康养休闲+民俗体验”等融合业态,提升游客参与度和获得...
为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天全县多部门联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规范命名乡村标准地名。一是按照新的《地名管理条例》,科学编制地名方案,加大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提升乡村地名文化内涵,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二是创新设置乡村地名标志。探索创新地名标志 形式 与功能,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发挥地名标志导向作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乡村地名文化。一是传承保护乡村地名优秀文化。推进地名文化进村居,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精神家园。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文化旅游项目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推进采集地名信息地图。推动乡村标准地名规范使用,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力度,创新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服务,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 推进融合地名与文旅产业。一是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 标识 功能,推动乡村地名元素和地名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厚实乡村特色产业内涵,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