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自2012年纳入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以来,坚持“造、防、治”理念,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方式,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0.35%、植被覆盖率0.55%、年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40余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2万余吨。(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四宜”原则,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合同承包、取石填土、春秋栽植等方式,在岩溶区连片栽植树木、花卉近20万株,逐步恢复县域生态环境。目前,完成封山育林614.15公顷、人工造林730.99公顷、改良草地118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6%。(2)实施设施保障工程。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对极重度、中度、轻度等五类石漠化区域,差异化实施生态保护、土壤增厚、小型水利水保等设施工程,完成坡改梯83公顷,建设拦沙坝3座、蓄水池107口、修建生产便道12.8千米等,切实解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3)实施产业惠农工程。依托石棉气候、地理等自然资源,将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共同发展,通过“集中+分散+示范”种养殖方式,培育水果、干果、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219家,建牲畜棚圈960平方米,发展黄果柑、枇杷、草科鸡、核桃等四大特色产业,辐射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附件:下载附件
石棉县自2012年纳入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以来,坚持“造、防、治”理念,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方式,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目前,全县共治理岩溶面积169.5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4.5平方公里,提高森林覆盖率0.48%、植被覆盖率0.55%,年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40余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2万余吨。 (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四宜”原则,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合同承包、取石填土、春季栽植等方式,在岩溶区连片栽植树木、花卉近20万株,逐步恢复县域生态环境。目前,完成封山育林654公顷、人工造林892公顷、改良草地118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6%。 (2)实施设施保障工程。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对极重度、中度、轻度等五类石漠化区域,差异化实施生态保护、土壤增厚、小型水利水保等设施工程,完成坡改梯83公顷,建设拦沙坝2座、蓄水池65口、生产便道43.68千米、引水渠15千米等,切实解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 (3)实施产业惠农工程。依托石棉气候、地理等自然资源,将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集中+分散+示范”种养殖方式,培育水果、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219家,发展黄果柑、枇杷、草科鸡等五大特色产业,辐射带动群众...
为做好中高山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家庭贫困学生温暖过冬工作,石棉县强化教育民生兜底,强化校园宣传教育,强化家校共建共育,强化社会爱心关怀等内容,确保山区中小学生平安过冬、温暖过冬、暖心过冬。 (1)做好教育民生资助“兜底工程”。落实学生资助帮扶政策要求,实现“应助尽助”,确保学生营养过冬。完成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2800人,发放资金84万元。为中小学3565名住校生发放生活费补助212.96万元。为606名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免学费20.604万元,为600名优秀高中生发放助学金60.6万元。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完善学生食堂管理机制159项,拨付到位营养改善计划秋季膳食补助资金231.6万元,拨付到位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工勤人员工资113.5万元。 (2)做好学生安全防护“平安工程”。落实师生冬季在校安全要求,加大“安全防护”力度,确保平安健康过冬。中小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全覆盖做好体育大课间活动,寄宿学校开设晨操、跑步、武术操等特色体育课,学生在校体育活动量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针对“防火、防电、防冻”等重点,开展校园隐患大排查,整治食堂、寝室、教室等重点部位应急安全等隐患70余处,增添和新装热水器50台,修缮寝室门窗30余处,上好防冻防病安全健康专题课650余堂。 (3)做好社会共建共育“关爱工程”。落实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机制,开展暖冬爱心行动,确保学生温暖过冬。健全“家庭贫困...
重大水利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已开工建设132项,贫困地区占56% 党中央、国务院2014年作出了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在6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介绍,截至目前,我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立项134项,累计开工132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已有23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升了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引江济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保障江河防洪安全。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河南河口村水库3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东北“三江”治理、天津永定新河治理二期等工程基本建成,流域整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保障供水安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并持续发挥显著效益,累计向受水区供水220亿立方米;青海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安徽淮水北调等工程基本建成。 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17年的0.548。“十三五”期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年新增2000万亩以上。 生态效益显著。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骨干引...
今年新开工7项,累计开工129项,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9500亿元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加高培厚,一条条输水渠穿山越岭……今年以来,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6月底,今年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7项,累计有129项工程开工建设,其中18项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9500亿元。完善水利基础骨干网络,铸就治水兴水的“国之重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破解“水瓶颈”。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方式;督导跟进,“一省一单”落实……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成为助推剂,使重大水利工程迎来建设黄金期,进入陆续发挥效益的新阶段。 保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河南河口村水库等一批工程发挥作用,拦洪、削峰,让流域区域防洪更有底气。随着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等骨干防洪工程陆续建设,我国防洪工程网络骨架正逐步完善。据测算,通过172项中的大型水库建设,可新增防洪库容210亿立方米,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重要保障。 保供水安全。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
今年新开工7项,累计开工129项,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9500亿元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加高培厚,一条条输水渠穿山越岭……今年以来,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6月底,今年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7项,累计有129项工程开工建设,其中18项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9500亿元。完善水利基础骨干网络,铸就治水兴水的“国之重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破解“水瓶颈”。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方式;督导跟进,“一省一单”落实……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成为助推剂,使重大水利工程迎来建设黄金期,进入陆续发挥效益的新阶段。 保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河南河口村水库等一批工程发挥作用,拦洪、削峰,让流域区域防洪更有底气。随着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等骨干防洪工程陆续建设,我国防洪工程网络骨架正逐步完善。据测算,通过172项中的大型水库建设,可新增防洪库容210亿立方米,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重要保障。 保供水安全。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
雅安日报讯 3日,国网雅安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勇与副总经理潘玉龙一行组成督导组,对北外环线每一个涉及电力迁改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督导,确保北外环线电力设施和线路迁改的工程高效、有序推进。 北外环线是纳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道路全长11.8公里,计划于2015年春节前全线形成通车能力。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国道108线和国道318线过境雅安城区造成的安全隐患和交通扰民问题。由于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城市建设电力先行。北外环线电力设施和线路迁改工程是北外环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电力设施和线路迁改工程多达26个。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程量大,为了加快电力设施和线路迁改施工进度,确保北外环线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督导组一行不顾舟车劳顿,行驶5个多小时,沿国道318线雅安城区过境段,前往各迁改点现场,实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理清工作思路。 施工现场道路泥泞,但督导组一行坚持每一个施工现场都要走到看到。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设计、施工方面的情况介绍,深入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并仔细对照施工设计图,反复斟酌方案是否稳妥可行,同时根据现场情况部署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要求各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相关人员要多深入现场,准确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力确...
今年新开工7项,累计开工129项,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9500亿元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加高培厚,一条条输水渠穿山越岭……今年以来,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6月底,今年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7项,累计有129项工程开工建设,其中18项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9500亿元。完善水利基础骨干网络,铸就治水兴水的“国之重器”,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破解“水瓶颈”。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方式;督导跟进,“一省一单”落实……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成为助推剂,使重大水利工程迎来建设黄金期,进入陆续发挥效益的新阶段。 保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河南河口村水库等一批工程发挥作用,拦洪、削峰,让流域区域防洪更有底气。随着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等骨干防洪工程陆续建设,我国防洪工程网络骨架正逐步完善。据测算,通过172项中的大型水库建设,可新增防洪库容210亿立方米,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重要保障。 保供水安全。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
本报讯 1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伊林赴芦山县调研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开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围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李伊林强调,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工作能力,确保在落实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上,人大不缺位。座谈会上,芦山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与会人员围绕新时代县乡人大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李伊林充分肯定芦山人大工作。他指出,芦山县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在县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真实效”担当精神,坚持“小切口见大视野、大民生”,监督工作、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设有成效、有特色,探索出了代表“评星授牌”等一批人大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李伊林要求,加强新时代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要坚持终端见效引领,在人大制度建设和实践上下功夫,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作贡献;要坚持较真问效,紧盯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民生实事等重点难点,久久为功加强跟踪监督,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体现监督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要突显代表主体地位作用,积极搭建代表履职平台,架好代表与群众沟通互动的“连心桥”“直通车”;要坚持“人民满意”工作标准,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忠诚不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雅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汉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结合汉源县实际, 制定 本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