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局以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问题整改工作为抓手,切实抓好全区农业污染治理,成立了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化整改措施,切实推进整改,使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一、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做好督查反馈问题整改 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区农业局共接到交办养殖环保信访举报件8件。针对每件信访,全部由局领导带队赴现场核查,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并落实分片包干和责任人处理办案,所有问题均按照整改方案、整改清单,全面完成整改,办结率为100%。同时,切实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完成全区4家规模养殖场关闭,并按要求进行了核查、公示,将销号材料上报区人民政府审核。对3个工程建设项目各作罚款处理,督促其完善渔业资源环评报告书并按报告书要求采取渔业资源补偿措施,目前整改已完成。 二、举一反三,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治理 一是全面推进禁养区关闭拆除工作。2017年7月,雨城区启动了禁限养区划定工作;2017年8月初步形成划定方案;2017年12月,区政府正式出台《雅安市雨城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方案》。全区初步排查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近200余户,2017年底已关停42户。2018年6月,全区启动了圈舍实物测量核实工作,现已完成224家养殖场(大户)核...
2022年,雅安市芦山生态环境局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对青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引导青年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高度重视,全面部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芦山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坚持“一把手”带头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工作。二是聚焦加快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绿色低碳实践、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化美化等志愿服务,动员青年群众参与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义务植树、巡逻护林、垃圾分类、减污降碳、绿色出行等环保活动,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理念,持续增强青年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 二、形式多样,宣传动员。 一是组织青年干部职工开展“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份,有效引导群众秉承绿色理念,传承优良家风,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二是组织开展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300余人次。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结合“6.1”芦山地震开展以“共建清...
11月9日,四川省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建设暨四川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全域发展论坛在雅安天全召开。本次论坛由四川省林业厅、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雅安市林业局、雅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办,中共天全县委、天全县人民政府承办。四川省林业厅巡视员刘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四川旅游学院院长卢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刘敏,雅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一心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 刘兵指出,全域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能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域发展生态旅游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把贫困地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全域发展生态旅游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刘兵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定生态优先战略,通过抓实生态修复,持续改善治理,发展生态经济,创建特色品牌等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刘敏、李后强、李梅等专家就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0版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等课题作了精彩演讲。此外,各位专家紧紧围绕弘扬二郎山精神,打造天全全域生态康养旅游品牌的路径和对策展开交流。
灾后重建中,芦山县依托沿线产业布局,串连沿线乡镇,打造新生态、新产业、新村庄、新景点于一体的灾后重建观光环线——芦山县城至龙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先行区连片新村环线公路灾后重建项目(以下简称“生态旅游环线”)。经过前期10个月紧张施工,截至目前,项目全线路基已经贯通,基本形成通行能力。 一条致富路 修到家门口 24日上午10点,生态旅游环线项目火炬至隆兴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顶着烈日为道路边坡浇筑厚厚的水泥,挖掘机来回穿梭铲土运料,发出阵阵轰鸣。抬头而望,一条宽阔蜿蜒的道路从茂密的竹林和新建的民居旁穿过,向远处山间延伸而去。 “以前大家都不敢想,我们这山里有一天能修公路。”龙门乡红星村山口头组村民卫顺军在山里住了几十年,多年来,周边的群众依靠一条机耕道才能下山。如今,新建的公路从他家门前穿过,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这条路的修建,不仅方便周边群众出行。更有利于我们发展产业,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卫顺军盼着,新路能早日建成通车。 生态旅游环线项目工程量大,需要一些本地工人参与建设。为了项目早日建成,也为了挣钱养家,有不少村民报名参与项目修建,卫顺军的邻居杨光福就是其中之一。 “在建设工地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能帮助我们早日还清修房子的贷款。”杨光福希望,自己不仅是环线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在项目同盟至五星段,龙门乡五星村程家坝组村民程贵康骑着摩托车从县城回到...
廖用,成都风筝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带领旅行团来雅进行户外旅行,对雅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人物名片 对你来说,旅游意味着什么?是饱览大好河山,还是尝遍人间美味…… 对成都风筝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总经理廖用来说,旅游是工作,也是责任,更是发现,发现生活中的美。 雅安,是廖用工作中的一个目的地。 从路过到走进 雅安令他留恋 廖用与雅安的缘分开始于2008年。那年,前往康定上大学的他第一次路过雅安。对于雅安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去二郎山的路太难走了。”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廖用多次路过雅安,但均没有过多停留。直到2010年清明假期,廖用第一次走进了雅安。 “去了碧峰峡、川农大、雅州廊桥,感觉很不错。这是一座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很幸福。”廖用坦言,第一次走进雅安,他已经有点爱上雅安。 真正爱上雅安,是在廖用大学毕业后。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他毕业后在成都一家旅行社工作,雅安是该旅行社热门旅游地,因工作原因廖用成了雅安的常客。 细细品过雅安的山水,深深感悟雅安的历史人文,廖用对生态优越的雅安爱得深沉。自主创业开发户外旅游后,雅安也成了廖用公司一大主要的旅游地。 转化优势资源 保留“原生态” “大熊猫、茶马古道、茶叶……雅安旅游亮点纷呈,资源天赋异禀。”廖用说,优势资源虽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这些优势融合起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吸引更多人,...
生态修复以后,山更青,农居环境更美 朱子义 摄通过生态修复,绿水青山的天全县紫石乡紫石村更加美丽 记者 韩毅 摄珍惜濒危动植物保护项目的开展,让大熊猫生态环境更加优越 资料图片封山育林区的树木郁郁葱葱 记者 韩毅 摄石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泸欣”和“湖湖”等的易地放养地 资料图片工人在雨城区多营段进行工程造林 记者 郝立艺 摄 灾后重建中,生态环境修复被灾区党委、政府摆在重要的位置加紧实施,震损林地植被恢复建设、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林区道路建设等工程相继上马,为我市生态环境修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震后两年,一丛丛青翠的竹木修补了震损林地的“创伤”;一条条林区道路改善了林区群众出行条件,降低了木、竹采伐和运输成本;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项目的开展,有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灾后重建,我市自然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生态保护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7月18-20日,国际保护(CL)人员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负责人一行赴荥经县考察大相岭安靖乡珙桐景区、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及古刹云峰寺等景点进行实地查看、踩点,为8月中旬组织10余国40多名青少年到荥经开展生态旅游体验活动制定详细方案。(审签领导:李炳刚)
汉源地处于典型干旱河谷,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全年除7、8、9三个月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之外,其余各月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特别是汉源湖周边,由于降雨集中在七至九月,常造成山洪径流,刮走熟土等自然灾害,治理汉源湖周边生态环境,既是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必要措施,也是美化汉源湖周边的迫切需要。 2015-2017年连续3年省财政下达汉源县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合计1550万元,治理面积3830亩。随后汉源县进行了三年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有力推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在治理过程中形成汉源县独特的节点绿化生态治理模式。 一、三年来治理成效 (一)完成人工造林3830亩:其中生态防护林2379 亩,生态经济林1115亩,生态景观林336亩; (二)新建蓄水池11个,安埋PE管引水工程5.35万米,新建提灌设施2个; (三)新建宣传牌3个,修建作业便道11.7km; (四)管护面积3830亩,并管护3年。 二、城市周边重要节点“三化”治理模式 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遵循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修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把绿色低碳发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坚持以生态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植被恢复的治理模式,将该示范点打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的“精品”和“展示窗口”。 通过治理,项目区土壤...
本报讯昨(3)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省旅游局、省林业厅、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闭幕。来自国内外97名专家对碧峰峡风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碧峰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模式大为赞赏。该论坛历时4天,与会专家教授围绕碧峰峡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熊猫品牌在西部雅安生态旅游中的地位、作用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韩也良、加拿大布鲁特期博士刘毅、清华大学教授梁任生、华侨大学教授郑向敏、台湾台中师范学院教授吴忠宏等专家教授为雅安旅游发展献计献策。他们认为,碧峰峡模式正是向着生态旅游方向产业发展的雏型。副市长王立宽参加了论坛闭幕式。记者张道平
雅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水环境建设是我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生态基础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工程,而雅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大幅提升雅安水环境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在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破题之际,我市水务部门也立足实际,以国际视野寻找水资源管理差距,以水资源优势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以构建人水和谐生态城市为目标,结合雅安市情和水情提出了今后5至10年水务创新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工作措施。 核心目标: 全面提高防洪、供水、水环境三大安全体系的水平 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奋斗,全面提高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等三大安全体系的水平。到2020年,初步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着力提高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资源管理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追赶国际水平;构建区域水务合作基本框架:即着力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打造“川西水源基地”,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融入天府新区和成渝经济区发展,以获得因水而生的经济发展机遇和利益;初步建成人水和谐生态城市:即合理协调水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提供水利保障。 初步建立 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按照市委“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