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市民关注的雅州廊桥建设工程于11月16日启动。“百年规划,百年负责,百年不落后”的横幅猎猎招展。拆除射灯、移栽树木、修建标示墙、丈量现场……昨(1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不少市民驻足旁观。据了解,滨江步行街建设工程与廊桥工程同时启动。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从本月16日至明年7月30日,将对部分街道实行交通管制。记者宋景
一、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 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宽带乡村”“视听乡村”等工程,鼓励电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通过竞争性招标公平参与贫困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鼓励电信、广电运营商针对农村推出优惠资费套餐、优惠换机、免费升级宽带、降低智能端价格等提速降费政策,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通宽带、贫困村有通信网络覆盖。 二、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大力促进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县(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网状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妇女、残障人士等就业,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强与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合作,支持服务网点进一步强化网上代购代销功能。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新模式,重点加强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特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加快完善县(区)—镇—村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鼓励快递物流企业积极服务农产品进城,加强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合作,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村发展“互联网+旅游”,重点推介贫困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名胜产品。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开发符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特色产品,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借力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等第三方平台,构建农特产品品牌商品网络营销体系。 三、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提高...
实施“领航工程”,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发挥”。推行党建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动态调整“三张清单”;以“述职+观摩”传经验、摆亮点、共提升,实行“双述双评”考评机制,打造明责、履责、尽责、督责的闭环管理机制;按照“六有”要求,推进学校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室、党建阅览室全覆盖,创造“硬件”基础。实施“强基工程”,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创新推行“233”学校党建工作模式,建立定期提示单、定期报告会“两个机制”,力促党员教育、监督、管理“三个规范”,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深化改革“三个融合”。坚持政治体检常态化,打造教育系统党员党性教育体检中心,按照自我检视、党性教育等步骤,“体检”党员教师600余人次。实施“融合工程”,从“各自为战”到“互融共进”。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开展思政课“大练兵”、“四有”好教师“大评比”、我有梦想“大声讲”系列活动500余次;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打造“听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品牌;持续深化“弹性离校”等服务措施,有效破解学生接送难、托管难、辅导难等疑难杂症,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发展,雅安市从狠抓“六大工程”入手,重点落实在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中“怎么做”的问题。 一是推进质量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先导技术的研发,推动质量、品种和效益全面提升。 二是推进质量标准工程。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工程。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独特资源和地理、气候特征,打造和培育一批地理标志、老字号产品。 四是推进质量诚信工程。将质量信用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企业质量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开展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五是推进质量惠民工程。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计量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问题。 六是推动质量教育工程。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技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及各类质量职(执)业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发展,雅安市从狠抓“六大工程”入手,重点落实在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中“怎么做”的问题。 一是推进质量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先导技术的研发,推动质量、品种和效益全面提升。 二是推进质量标准工程。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工程。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独特资源和地理、气候特征,打造和培育一批地理标志、老字号产品。 四是推进质量诚信工程。将质量信用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企业质量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开展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五是推进质量惠民工程。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计量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问题。 六是推动质量教育工程。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技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及各类质量职(执)业资...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石棉县相关部门获悉,该县持续推进以安身工程、安心工程、安教工程为主的教育人才三大工程,切实做好教育后勤保障和教师关爱,让教师安身安心安教。按照“一校一策一规划”原则,石棉县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建设,紧抓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契机,筹集资金提升“硬实力”。近年来,石棉县筹集资金近5亿元,新扩建24万余平方米校舍,其中综合楼、食堂等生活用房12.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2.3468万平方米514套,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县外籍教师;筹集资金近2.9亿元建设石棉县向阳教育园区,建成后整体搬迁石棉中学高中部并封闭式管理;筹措资金800余万元,新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校园安防体系,全县各级学校后勤服务水平提档升级;筹措教育经费3000余万元,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中小学数字化教室430余间,覆盖全县38所中小学(村小)所有班级,校园网络全部提升为200M。立足石棉县情,石棉县委、县政府在资金投入、用地规划、设施配备、人事编制方面落实“四个优先”。2017年至2019年,石棉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分别拨款1.6699亿元、1.672亿元、1.891亿元。近三年,教育基础奖等奖励性经费分别达到1192万元、1272万元、1329万元,覆盖全县1120余名一线教师。同时,全面落实“励耕计划”等多项惠民资助政策,每年50余名贫困教师受到资助。此外,石棉县扎实做好在岗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2019年...
宝兴县大力实施“领航工程、强基工程、融合工程、先锋工程”,以党建工作为学校发展定向导航、为立德树人铸魂补钙,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施“领航工程”,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发挥”。推行党建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动态调整“三张清单”;以“述职+观摩”传经验、摆亮点、共提升,实行“双述双评”考评机制,打造明责、履责、尽责、督责的闭环管理机制;按照“六有”要求,推进学校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室、党建阅览室全覆盖,创造“硬件”基础。 实施“强基工程”,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创新推行“233”学校党建工作模式,建立定期提示单、定期报告会“两个机制”,力促党员教育、监督、管理“三个规范”,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深化改革“三个融合”。坚持政治体检常态化,打造教育系统党员党性教育体检中心,按照自我检视、党性教育等步骤,“体检”党员教师600余人次。实施“融合工程”,从“各自为战”到“互融共进”。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开展思政课“大练兵”、“四有”好教师“大评比”、我有梦想“大声讲”系列活动500余次;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打造“听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品牌;持续深化“弹性离校”等服务措施,有效破解学生接送难、托管难、辅导难等疑难杂症,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实施“先锋工程”,从“模范带动”到“...
一是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普及文化知识。目前,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农家书屋45个,免费发放图书67545册、音像制品4500套、钢书架225个,拟建书屋75个,到明年年底,力求实现全县农家书屋100%覆盖。二是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丰富业余文化。目前,投资15万元,建成农民健身场5个,拟建15个农民健身场,配备乒乓桌、篮球架等相关健身器材。三是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搭建致富平台。目前,投资30万元,率先在城东乡、蒙阳镇、廖场乡建成三个电子阅览室。(审签领导:韩怡深)
一是实施以猕猴桃、山葵、茶叶、蚕桑种植和二郎山山地鸡、长毛兔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增收推进工程,2007年力争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山葵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新发展茶园2000亩;养蚕7000张;二郎山山地鸡出栏500万只;长毛兔存栏70只;启动以二郎山山地鸡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建立劳务开发基金,强化农民工培训,完成培训2.3万人,转移农村人口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三是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在新华、仁义等乡镇完成15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四是实施省“育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在农村发放测土配方卡1万份,挖掘耕地潜力,稳定粮食播面,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