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4-09-14 09:51 来源:雅安日报
9月11日至12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雅安,中央在川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和“体验多彩非遗”线路,了解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实地学习和体验雅安非遗技艺,传播雅安声音。
件件不雷同
荥经砂器有“个性”
“3、2、1,开窑!”话音刚落,“馒头窑”缓缓拉开,滚滚热浪扑面而来。窑内,1300摄氏度烈焰下放置着一个个荥经砂器。此时的荥经砂器已被烧得通红,火焰中只能看清每个砂器的轮廓,开窑手艺人正在用特制工具将一个个砂器取出。
“荥经砂器以严道古城遗址附近的一种沉积黏土作为原料,经过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工序,放进‘馒头窑’,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馒头窑”旁站着一位年轻人,正有条不紊地讲解着荥经砂器的制作过程,他就是曾家砂器第十代传承人余学铭,年仅25岁的他已有7年的“制砂”经历。
步入曾氏砂器馆,展示区放置着各式各样的砂器,有的霸气磅礴,有的粗犷不羁,但还有的砂器有“塌陷”。余学铭介绍,砂器的“塌陷”主要是由于烧制过程中的不可控性,导致砂器的成品出现裂痕或是塌陷,但这也正是荥经砂器的独特之处——件件不雷同,每个砂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拿这件砂器来说,尽管造型上出现了‘塌陷’,但也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砖红色,店里找不出第二个与之相同的颜色。”余学铭看着眼前的砂器说。
荥经砂器的烧制基本沿用传统手艺。不同于机器的流水线生产,师傅在制作每一个砂器时都会融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时刻“捏”出来的泥胚不尽相同,并且受高温烧制的不可控性影响,一些砂器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形态和色彩。
“亲自体验了荥经砂器的制作,从中感受到制作不易。”四川日报记者李婷来到荥经,也“变身”砂器制作人,与“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成员一起体验了一次荥经砂器的制作。在大家的奇思妙想下,一件件器物在手中逐渐成形。
据悉,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荥经砂器产业的发展同样引起了报道组的兴趣。当下,曾氏砂器以“非遗+研学”为重点发展方向,提供参观、讲解到砂器制作体验的一条龙服务,并且还开通了线上直播销售渠道。
“未来的报道也会继续探索雅安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李婷说。
制茶讲“功夫”
雅安茶香飘万里
雅安自古产茶,伴随着茶香,茶文明从这里发祥,茶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报道组此行还探究了雅安茶的渊源。
雅安茶叶以“一绿一黑”闻名,茶好,源于匠人的精心炮制。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雅安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和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哇,好香。”走进雅安茶厂,茶香扑鼻,独特的香气让报道组成员忍不住赞叹。大家了解到雅安关于制茶技艺的另一项非遗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雅安藏茶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南路边茶的核心制作技艺,经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精制、拼配、蒸压等特定工艺制成,具有“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
雅安茶厂向报道组成员展现了藏茶的“密码”,蒙顶山下,雅安绿茶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自唐天宝元年起,蒙山茶正式被纳入贡茶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末。《故宫贡茶图典》中所罗列的清代‘故宫贡茶’共有44种,其中四川有11种,蒙顶山就占了7种。”走进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解说员将蒙顶山茶的历史娓娓道来。四川省蒙顶山茶文化普及基地主任杨忠将蒙顶山茶文化讲述得更加详尽:“中国茶源看四川,四川茶源看雅安。”早在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就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与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截然不同,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以“红锅杀青、先高后低、三炒三揉”为核心,共14道工序。整个做茶过程中须徒手操作,并专门配备火丹师,负责控制锅温,与制茶师默契配合。
“通过此次集中采访,对雅安茶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吴晓婧说,“雅安的茶文化非常深厚,在未来,会加大对雅安茶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雅安茶文化。”
本报记者 鲁妮娜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