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如花绽放 生活点滴诠释幸福真谛——探访我市部分2017年“最美家庭”

2017-05-14 10:55 来源:雅安日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近期,由市妇联、市文明办联合举办的雅安市2017年“向幸福出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全市的26户家庭,被评为我市“最美家庭”。 平凡的家庭做着平凡的事,但平凡的事却折射出美丽的光芒。他们用自己善良的心,朴实的行动,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感动了一方百姓,成为“平凡中的最美家庭”。

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选取了部分家庭实地采访,感受他们的幸福快乐。

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阿依约扎家庭:

巧手编织幸福之家

照片里的她,红唇微启,笑靥如花。这是身患残疾的彝族妇女阿依约扎刚嫁到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时,与丈夫冉崇武的一张合影。

现在的她,扎着马尾,小麦肤色,身材有些消瘦,步态有些蹒跚。在亲友眼里,她笑起来是最美的。

10年前, 冉崇武家是申沟村最困难的贫困户,而今,阿依约扎用自己最美的年华,改变了冉家的命运。

阿依约扎在串珠

残疾身蕴含“大能量”

2007年,31岁的阿依约扎经人介绍,与丈夫冉崇武相识相恋。

“虽然我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但第一次来到冉家,还是被家里的条件惊到了。”阿依约扎记忆犹新。那时,冉家的土坯房又小又破,丈夫和哥哥(大伯哥)冉崇友自幼丧母,两兄弟相依为命。

尽管贫寒,但嫁入冉家,阿依约扎就坚信“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她说:“丈夫朴实上进,我们都有手有脚,只要别太懒,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就这样,阿依约扎挑起了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当起了女主人。

52岁的大伯哥冉崇友因为单身,一直和夫妻俩生活在一起,阿依约扎无论饮食上还是生活上对大伯哥都精心照顾,就连大伯哥生病住院时的所有费用也是阿依约扎帮忙解决的。

身为妻子,身为弟媳,阿依约扎都称得上是优秀且尽责,可在阿依约扎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她说,一家人就该相互扶持。

致富不忘众乡亲

心灵手巧,又学过裁缝的阿依约扎,想着可以给人做衣服挣钱,于是和丈夫商量,借钱买了一台缝纫机,在家开起了裁缝铺,缝缝补补为家里增加些收入。因为收费低、手艺好、微笑多,村里人都喜欢光顾她的裁缝铺。

2015年3月,阿依约扎得到一个好消息,妇联系统要举办“4·20”芦山地震灾区“可口可乐520计划”女性创业就业培训班,她立马报了名。

培训班上,她不仅认真学习名家的钩织技术和串珠技巧,还用心学习她们的管理方法。为了在短时间内多学技术,阿依约扎白天把好几件钩织品开好头,只钩一半,晚上熬夜钩完,如此一来,她每天就比其他学员多学几个花样。同伴们看她十多天熬通宵做的成品,大吃一惊,问她:“你是神仙吗?哪有时间做这么多?还自创了那么多东西?”阿依约扎笑而不答,因为她知道要想早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

短短几年,阿依约扎成了家喻户晓的编织能人,但细心的她发现村里的姐妹们除了下地干活,就是打麻将,好多家庭为此闹矛盾。 于是她把自己的编织技术和串珠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姐妹们,让她们走上致富之路。

“以前是养‘小家’,现在是养‘大家’,好多妇女同胞等着我吃饭呢,比以前还累。”阿依约扎玩笑般说。

“家庭是家,社会也是家。家里和谐团结,我们又有能力去回报社会,这样才会觉得幸福。”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夫妻俩的心声。对于他们而言,有“小家”才能壮“大家”,有“大家”才可安“小家”。

这些年的生活中,阿依约扎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但凭借着那份勤俭自强的执着,最终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

当问起她对于生活的感受,从这位中年妇女口中说出的大多是幸福、享受,而那些苦中苦、难中难,她却很少提起。

因为在她心中,身残是事实,志坚是动力。

阿依约扎数十年来,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以一双巧手,用心把对家人的爱,对周围人的关爱不断传递……

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杨梅家庭:

家和万事兴

“请问杨梅家在哪儿?”

“就是院子里花花草草最多的那家。”

在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一说到杨梅家,很好找,因为乡亲们都知道她家花草多。

杨梅和丈夫

崇尚环保

从生活点滴做起

杨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朴实、勤劳、厚道,注重节约,崇尚环保。

走进杨梅家,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清爽。地是瓷砖,墙是白墙,顶上挂着几盏节能灯。窗台上养了不少绿色植物,绿色盎然,院子里则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种美丽的小盆栽。

对于杨梅来说,绿色植物不仅让庭院美丽了,更是传递绿色生活理念的好方法。每当有慕名而来赏花的乡亲朋友,杨梅不仅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栽种花木的经验,还经常把自己精心种植的盆栽赠送给他们,带动大家一起美化身边的环境。

“顾小家,也要顾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杨梅一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的理念。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水龙头坏了,换个皮垫、加个螺帽就可以重新使用起来;全家人的洗衣水总是用盆留存起来,用来冲厕所;平时的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菜,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做到人走灯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

健康文明

引领时尚新生活

在杨梅的带动下,丈夫岳云全也积极投身到了环保事业中。

“丈夫在村里担任义务环保监督员,也是绿色生活的传播者。”说起丈夫,杨梅颇感自豪。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岳云全常对杨梅讲,仅靠自己一家创建成绿色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拥有了绿色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

岳云全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及时劝阻,主动捡起;在河道边行走,看到河上的漂浮物,主动捞起……这些行为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保护环境是每个家庭应负的责任,而‘绿色’生活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并不需要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身边很多的小事做起,只要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岳云全说。

深知环境的重要性,在每年举办的科普进村社活动中,岳云全都会印发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资料,有意宣传推广环境保护的知识理念,同时也会给村民发放购物环保袋、废旧电池回收箱以及相关环保书籍,倡议大家学会绿色生活。“我特别想让大家感受到绿色、环保、生命和阳光的气息。”岳云全说,虽然一家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家人努力的过程是快乐的。

经常有人问他们夫妻俩,为什么生活幸福,两人总会异口同声:“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生活幸福的秘诀,而夫妻俩正是用自己对家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对绿色生活的向往构建了幸福家园。

天全县新场乡山后村秦霞家庭:

因为有爱  所以幸福

10日,在天全县新场乡山后村,秦霞和丈夫投资的“龙盛种植家庭农场”接待了成都客户,客户对农场种植的茶叶颇为满意,当场下单。

“这一片是茶叶,那边是红心果、土耳苕……”漫步农场,秦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秦霞在农场忙碌

夫妻齐心

同甘共苦勤创业

在朋友眼里,秦霞是个让生命尽情燃烧的女能人;在村民眼里,秦霞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故事还得从8年前说起,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缘故,2009年外出打工的秦霞和丈夫一道背上行囊,回到了天全县新场乡山后村。

回乡后,在丈夫的建议下,夫妻俩租了130亩土地,投资80多万元开始种植猕猴桃。

“我们没有种植猕猴桃的经验和技术,种不好就要亏本。”这是秦霞最初的担忧,没想到很快变成了现实。

除草、施肥、摘芽、上架,起早贪黑地干活,连饭都是送到地里吃。即便这样,夫妻俩辛辛苦苦耕耘的结果还是年年亏本。

“我知道他心里也很难过,我没有责怪他,而是安慰他亏损的钱不要紧,把技术吃透,钱一样能赚回来。”秦霞说,他们不甘心猕猴桃种植失败,一直在相互鼓励着。

2012年,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政策一出台,秦霞就向银行贷了款,夫妻俩开始重振旗鼓,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来年猕猴桃丰收了,不仅个头大,而且味甜、口感好,一家人2014年年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

2015年,秦霞又投入150多万元成立了龙盛种植家庭农场,通过种植藤椒、茶叶、红心果、土耳苕,养鸡、养牛等生态循环种植养殖业增收致富。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致富不忘乡亲,秦霞夫妇利用家庭农场帮助周围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不仅为本村5户贫困户免费提供藤椒、土耳苕种植技术,还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孝老爱亲

幸福生活的源泉

孝、爱和善是幸福的源泉。秦霞一家深知这个道理,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良好家风。

从早忙到晚是常有的事。疲惫的秦霞经常一回到家就忙着给婆婆洗脸、洗脚。“现在我们一家人哪儿也不用去了,就在家里把农场经营好,还能更好地照顾我这位婆婆。”

秦霞口中的婆婆,其实是她的婆婆妈,70多岁的老人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自1998年与丈夫结婚,婆婆便一直跟着秦霞夫妻俩生活,至今快20年,平时都是由秦霞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

临近中午的时候,小儿子放学回家,一家子人开开心心地围坐在饭桌前,就着莲花白和西红柿鸡蛋汤美美地吃了一顿午饭。

秦霞说,家在她心中是责任、是义务,是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吃顿饭,是一个让人取暖的窝,更是需要责任和感恩的一块田。

多年创业经历让秦霞明白,一个家庭要幸福,必须要处理好父母和夫妻之间的关系。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时刻都是适用的。如果家不和谐,干什么事业都成功不了。夫妻相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相互鼓励,劲要往一处使。 这也是为什么在秦霞家,总能传出阵阵欢笑声的原因。

“因为有爱,所以幸福!”获得今年全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后,秦霞觉得这是一种激励,也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今后要做得更好才行,要带动身边的家庭一起努力。”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