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长征在雅安: 峡口坝阻击战

2021-08-24 10:03 来源:雅安日报

峡口坝东南西三面为悬空山、仙峰山、观音岗,北面荥经河自东向西从悬空山、仙峰山两山峡谷中流出。峡口坝宽约1600多米,长约2500多米。峡口西端观音岗下,在伏龙庙前与对岸丁村架有一道铁索桥——伏龙桥。桥高约30米,长约90米。峡口坝是进入天全的东南大门。

1936年2月,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调集6个师的兵力从汉源、荥经进逼天全,以图全歼红四方面军于天全、芦山一带。由于敌众我寡,红四军军长许世友、政治委员王建安率部退回天全县境,并在荥经河南岸的兴业峡口仙峰山、与荥经交界的小垭口、荥经河北岸的新场丁村悬空山、乐英落汉山至飞仙关隘口的地带上,部署兵力,修建工事,构筑防线。

为了阻击薛岳部由荥经进攻天全,许世友将红三十团、红三十六团、红三十五团、红二十八团、红三十一团分别部署在落汉山、丁村悬空山、峡口仙峰山、营盘口、望头岩、峡口坝一线。

2月7日以后,敌机轰炸越来越频繁,地面攻击越来越猛烈,但红军指战员越战越勇,多次打退敌军的疯狂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三十一团望头岩阵地于10日失陷,只能边打边退向前阳。为策应荥河南岸仙峰山、营盘口诸防线的红军,许世友调集部队在荥经河北岸丁村沿河一带修筑坚固工事。10日晚,防守悬空山的红三十六团分兵增防丁村坝,将所有的重武器全部充实在伏龙桥头阵地。

11日,敌军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分三路向峡口坝展开攻击。第一路向仙峰山、营盘口防线阵地猛烈进攻;第二路是突破望头岩阵地尾追而来的敌军;第三路顺荥经河下直出峡口。清晨,敌机首先向仙峰山、营盘口红军阵地轮番轰炸,紧接着由铜厂方向赶来的敌军从垭子口向观音岗的红军攻击而来,同时在飞机、大炮火力的掩护下,敌军亦向峡口猛攻。红军顽强阻击约3个小时,被迫撤离前沿阵地。红三十五团、红二十八团先后撤至荥经河北岸伏龙桥头阵地和丁村沿河阵地,与红三十六团一起共同御敌。敌军源源不断地进抵峡口坝,轮番向红军桥头阵地发起猖狂的进攻,但都遭到红军英勇顽强的还击,敌军尸横遍野,却始终无法登上桥头。

峡口坝阻击战遗址

这时,薛岳令部下找来铜厂伪乡长李金柱作向导,调派五三七团迂回四家庄,企图涉水强渡,其团长郑仁武及200多敌军被淹死。敌军从丁村乱岩头后背包围红军桥头阵地,敌我展开殊死搏斗。红军腹背受敌,伤亡很大,于下午4时放弃桥头阵地,向新场董家山后撤退。敌侦察机发现红军去向后,又对红军实施狂轰滥炸,新场一片火海,无辜百姓伤亡很多。红军趁敌机轰炸撤往观音庵,当晚经落汉山到郭家嘴过天全河,安全撤到川子岗(又叫圈子岗)山脚何家坝。

峡口坝阻击战,是红军与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中央军较量的一场恶战,敌我双方伤亡不少于3000人。虽然红军顽强阻击,打退敌军多次进攻,但终因弹药补给不足、实力悬殊太大,参战的几个团伤亡惨重,峡口主阵地的红三十五团指战员伤亡达三分之二。许世友在《我在红军十年》回忆录中写道:“我三十五团指战员英勇抗击,迭挫强敌打得非常艰苦。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

峡口坝阻击战,是红四方面军南下从战役防御到战役转移的转折点。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重翻夹金山,经懋功、丹巴向西转移,开进康北。

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