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丰富渊源历史 名山文庙将重现昔日光芒

2009-11-25 10:28 来源:雅安日报

工人正在施工

  市灾后文物恢复重建项目进展情况报告显示,名山县的文庙和水月寺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维修加固。文庙坐落在月华山之巅,位于名山中学校园内;水月寺位于名山县车岭镇中学内。两者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校园相得益彰

  月华山上琅琅书声依旧,崇圣祠后张张石桌似昔。拾阶而上,依门而入。走进名山中学大门,棂星门映入眼帘。

  棂星门后便是金水桥,亦称状元桥。龙威犹在石桥上。

  文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它往往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名山文庙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棂星门和崇圣祠之间为建筑中轴线,整个古建筑群就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呈东高西低,层层递进之势,沿袭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对称传统,于紧凑结构中尽显大气磅礴。

  据《名山县志》(清、民国版)和“名山县文庙移建碑”记载,名山文庙始建于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当时在名山月华山下,也是当时的学宫所在地。明末清初毁于兵荒马乱。清康熙30年(公元1619年)重建大成殿,康熙40年增修,康熙60年重修大成殿并增建崇圣祠及两边庑廊。雍正元年(1723年)建大成门,并增建两边祀祠。乾隆元年重建大成殿及两边庑廊。道光21年(公元1841年),由当时的名山县知县王宝华将它迁移于月华山顶,即现址,并扩大了规模,庙材全部采用纯楠木和当地出产的红砂石。民国七年进行过培修。

  “在文庙维修前,大成殿一度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后来这里成为了学校的图书室。”名山中学的一位老教师讲述着文庙曾经的往事。

  一座为祭祀教育家孔子而设立的文庙,它的功能在岁月的变迁中一次次的改变。教室,图书室这些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变迁适得其所。

  据介绍,名山文庙的维修结束之后,它将不再拥有这些功能,它将成为供游人观光的历史景观。然而文庙和校园曾经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相得益彰。

  雕廊依旧“朱颜”未改

  在名山文庙的施工现场,大成殿左侧的原有铁窗已经拆卸下。已经补好的墙体上,旧砖残缺斑驳的痕迹仍在。建筑工人正在刷上铁红色的漆,辉映大成殿原本的颜色。“古建筑的维修是很讲究的。”施工负责人张永学指着墙体介绍,古建筑维修是不能用水泥的,用石灰、房泥、谷草和炭渣,将他们搅拌均匀,用大成殿墙体原来的旧砖堆砌起来。

  即便是身处“困境”,大成殿上斜出的飞檐下,龙头斗拱依然昂首四面。

  旧的铁窗已经卸下,装上了雕花的木门,新旧交错的梁柱旁,依稀可见大成殿刀工精湛的雕花板。

  大成殿前,硕大方正的丹陛浮雕石板镶嵌在阶梯上。虽然石板中心的浮雕现已难以辨认,但石板四边都刻有图案,似牡丹盛放也如巨龙摆尾。

  “丹陛就只能是现在的样子,现在即使是再精湛的雕刻技艺也无法使其恢复原貌。”名山县文管所所长邓黎民介绍。现在大成殿的维修,是在“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依据参考史料的记载,恢复文庙最初的形式。

  瓦片必须是素筒瓦,门窗的雕花要与原貌相符,即使是铺在大成殿内的地砖,也是自然切割后未经打磨的石板。

  在邓黎民的观念里,灾后文物重建,不仅要充分体现文物本体、历史环境与现存环境的相互关系,还要在保证文物修缮的前提下,发掘文物的潜在价值,逐步改善周边区域的整体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记者熊蕊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