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慢慢明亮》 对乡土题材散文创作的突破和超越

2024-01-28 10:10 来源:雅安日报

杨献平的散文创作,我关注一二十年了,在新世纪中国散文创作的活跃地带,他冲杀突击、沉勇彪悍,战果累累。最近三年,他结集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南太行纪事》《沙漠的巴丹吉林》《故乡慢慢明亮》。这三本书涵盖了他早年在家乡的生活、随后奉献了18年青春的军旅生活和再往后定居到大城市却又时时深切回味和重访故乡的生活经验,合起来可以称为他的岁月三部曲。

读过《故乡慢慢明亮》之后,我最突出的一点感受,是它对集束散文或系列散文的扇屏式架构便于全面深察的题材开掘优势和艺术表现特色,做了生动实在的凸显和见证。全书14篇正文加一篇后记,总共15个独立成题的篇章。最初的四篇,是追述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与父母、弟弟共处的早年岁月,中间三篇是对南太行山区的自然风物所做的细致描写,着力凸显作者亲身感触过的故土山乡所特有的景物、植物和动物。最后7篇是关于老家亲戚、乡邻和目睹言传的各色人等的平生遭际的讲述,其中多见周折和磨难。这些篇章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展示和打量作者故土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和生存伦理的多侧面、多棱角的复杂镜像结构。

故乡对于中外古今的散文创作来说,都是母题,也是主场。几乎所有涉猎散文的作家都会把故乡书写作为自己在散文天地里立足的根基和迈步的起点。比之其他纯虚构类的文类或者文体,散文以及物切实为本,要求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裸示自己真实的人生源流,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故乡。亲人、乡邻和故土风物在散文书写中不可回避也无法绕开,进而也成为检验、显示和见证作者把握散文这种文体表现能力的关键尺度和关键参照。

看杨献平的《南太行记事》和《故乡慢慢明亮》,就能明白他对故乡南太行山区的书写,无论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追述,还是对亲人和乡邻日常生活琐事的描摹,抑或是对于流传在老家街谈巷议中的家长里短、世情百态的提炼和再现,都针对乡土题材在现当代散文创作中流变百年的整体格局做了全面彻底的突破和超越。在《故乡慢慢明亮》中,我们看到杨献平在忆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乡土生活经验和展现最近十几二十年间从外地城市不时回访家乡的种种见闻的句段篇章中,呈现出了一个与诗意化和简单化的散文创作套路所环绕、拱卫的旧有的乡村形态完全不同的本色本真的乡村世界。

它显得斑斓驳杂,生活伦理、素常人情,还有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全面绽放美与丑、善与恶、明与暗、诚与伪、温馨和寒凉、友爱和狰狞、自然环境的优美和精神世界的芜杂,两两并行交织的复杂样态。尽管这是一个看起来远不够优雅、美好,也不够单纯、明快的局面,但是它恢复了或者更恰切地说是尝试着确立了文学、特别是散文连接并且切入真实生活和真实生存肌理的能力。

《故乡慢慢明亮》,是作者带着他从军而后又从文、从西北的部队到西南的城市的丰富多样的社会角色历练和个人生活经验,重新转向故乡、重新面对故乡,进行全景式描写和全方位探察的记录。这本身就证实了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具体鲜活的人生经验,在当今中国并没有割裂成不可贯通的两个部分。乡村社会并没有像一些理论家所渲染的那样,正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潮流冲击得完全脱节于时代,更没有跟城市社会和城市人群形成文化心理或个体精神层面的截然断裂,以致城乡两边陷入彼此陌生和兀自兴衰的两相隔绝状态。相反,乡土社会和乡土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伦理和生活行为习惯一直紧密地勾连和贯通着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情境中的人。尤其是脱胎于乡村地区的新兴城镇和新兴城市,以及从乡村走出而最终在城市落脚定居,并且获得了从融汇城乡双重生存经验的角度重新感受和评判自我精神来路的人,完全有可能成为乡村社会和乡土文明最真切的镜像和最忠实的代言者。

《故乡慢慢明亮》中的个别语句,似乎不如《沙漠的巴丹吉林》中那么顺畅和优雅,相较之下,甚至显得有些生涩。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作者在文字世界里近乡情怯的心绪波动所致。远离故乡却又美化故乡的心理和写作,如果不是刻意卖乖自炫,往往都出于补偿作者眼前生活感受中的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失落感或挫折感的隐情驱动。若非因此,而又愿意如实直击生活本相,让明暗美丑各方面如其所是地袒露出来,这才算是真正站到了能够回望故乡的心理高度和精神方位上。 据文艺报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技术故障,投诉建议(含本app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情况)
请联系: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