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5-05-21 10:20 来源:北纬网
芦山花灯 袁杰 摄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 曹莉雪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姜城大地,悠扬的芦山花灯已传遍四方;黄昏的体育公园,基层宣讲队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乐章。这座汉姜古城,正以文化为笔,绘就“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生动图景。
花灯宣讲进基层
声声入耳润民心
“幺妹儿,芦山的发展不是我吹,那真是朝气蓬勃,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
正在说话的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芦山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虎,他和搭档正在表演曲目《花灯跩出幸福来》,讲述了芦山县灾后重建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的剧情和朗朗上口的唱词令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芦山花灯是四川三大花灯之一,在芦山县传承了2000多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说、学、逗、唱、跳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通过表演者流畅的唱词、轻盈的身姿、神态到位的语言和肢体表现,牢牢吸引群众“眼球”,让群众在情境中入眼、在体验中入脑、在互动中入心。
近年来,芦山县大力探索推行“花灯+宣讲”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等编成花灯说词、唱词,既讲好“普通话”,又唱好“地方戏”,赢得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据杨虎介绍,他把芦山花灯原有的多种表演形式进行拆分,形成快板、撒白(独白)、舞蹈等多种表达方式,创作了《跩起花灯传佳音》《移风易俗陋习去》等系列作品,衍生出“一台戏”“两人跩”“一人唱”等多种灵活形式,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场地的宣讲活动。
“我们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创作了《乡村振兴唱起来》,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乡音,唱出如今的美好生活,每次表演都深受群众喜爱,让大家听了还想听。”杨虎说,许多群众通过芦山花灯了解党的理论政策,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宣讲方式很有趣,在观看表演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希望能多推出这样的作品。
芦山花灯还通过“你问我答”“你点我讲”“你说我听”等方式,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问、主动说、主动讲,实现宣讲员与群众“双向奔赴”,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温度。
截至目前,芦山县共建立“花灯”宣讲队30余支,累计创作理论花灯宣讲剧目20余部,年均开展宣讲活动场次达60余场,宣讲足迹遍布芦山县8个乡镇(街道)、30 余个村(社区)及多所学校、企业,受众累计达10万余人次。
不仅在政策宣讲方面得到广泛好评,聚焦子女教育、医保参保、环境整治、电信反诈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芦山县用花灯形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0多个,潜移默化根植文明思想,在本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凝聚力。2022年,芦山县花灯宣讲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基层理论宣讲“一地一品”示范项目,有效扩大宣讲品牌传播度、影响力。
文化活动进万家
齐齐参与聚民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乡村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近年来,芦山县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发展,以文化振兴为抓手,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芦山县芦阳街道有这样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志愿队,在各种文艺活动中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为群众带来精彩的节目表演。
“2016年我们成立了芦山县银辉宣传队,现有队员15人,都是退休人员,负责文艺表演,还参与下乡政策宣讲、法治宣传等活动,今年已经参加了10次。”队长吴国庆告诉记者,宣传队从成立起就不计报酬开展义务宣传表演,不论哪里有需要,全体队员都会积极参与,尽自己的一份力,为芦山县做好宣传工作。
今年59岁的队员田晋平,2017年加入芦山县银辉宣传队,在团队里负责二胡演奏。“家里人非常支持我参加宣传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还能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幸福。”田晋平笑着说。
据芦阳街道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徐锐介绍,文化站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引擎”,芦阳街道以芦阳综合文化站为中心,辐射辖区内7个社区、2个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25年共举办5场大型活动,以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辖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通过激活文化资源,赋能群众、链接产业,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最终实现街道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振兴,真正做到‘文化兴村、文化富民’。” 徐锐表示。
芦阳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正是芦山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芦山县以“爱在姜城”活动品牌推广为统领,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效。
“我们把群众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最大增量,积极邀请他们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目前芦山县共吸纳志愿者16000余人,开展志愿骨干培训2次,参与100余人次,达到志愿服务骨干全覆盖。”芦山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亚琪表示。
芦山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中不断完善阵地机制、深化队伍建设、创新活动开展,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芦山县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开展相关活动200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
同时,芦山县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抓手,在春节、端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节目展演、猜灯谜、跩花灯等传统活动160余场,各乡(镇)开展主题文艺活动100余场次,推广芦山县本土优秀文化,把文明理念融入群众生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奏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强音。
行走在姜城广袤的大地上,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群众茶余饭后的欢笑声、田间地头的宣讲声,乘着文化振兴的东风,晨光中,一个既有传统非遗文化又具现代活力的新农村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