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懒汉”到脱贫致富典型——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村民李红的脱贫故事

2018-12-06 10:06 来源:雅安日报

李红打捞鱼塘里的垃圾

从一贫如洗,到成为村上的创业带头人,短短4年时间,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村民李红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仅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还带领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产业,致富奔康。

4年前,李红被公认为“懒汉”。政策扶持转变了他的思路,在基层干部的鼓励下,他连续两年投资承包鱼塘30亩,实现销售鲜鱼毛收入7万元,如今还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多方援手

找到脱贫路

12月3日,李红像往常一样忙碌,喂食了巴马香猪又转身前往农家乐打扫卫生。今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力量帮扶下,李红的农家乐正式开业,又多了一个增收渠道。“我有了今天的发展,要感谢党和政府帮忙。”李红感叹。

今年40多岁的李红,因早年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欠下累累债务。此后,李红外出务工、经商,但由于门不对路,缺乏经商经验,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让生活难上加难,导致全家生活贫困。

转机出现在2014年,随着雨城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对口联系的帮扶部门为李红一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帮助他发展产业,还为李红的妻子找到外出务工的机会。

那一年,李红自己提出申请,经“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李红经多方考察、慎重思考后,以每年1.5万元的价格承包了顶峰村茶山下近30亩鱼塘,发展基塘养殖业,相继投放了三万尾鱼苗,当年便发展起了垂钓业;同时利用鱼塘水面资源,喂养肉鸭、蛋鸭800余只。

“农技员面对面指导,保证了基塘养殖安全高产。”李红说,产业发展起来以后,驻村农技员常常到鱼塘现场查看环境,指导他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饲养,驻村帮扶单位还从区上为他请来专家,解答他在养殖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从2014年到2016年,李红养殖的鲜鱼、肉鸭等销售额超过八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

2016年初,凤鸣乡党委、政府引进50头巴马香猪,扶持李红发展产业。

“党和政府信任我,一定要把香猪饲养做好。”将巴马香猪领进家后,李红积极参加养殖知识技术培训,还常常到村活动室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的养殖技术,找到专家解答养殖中的疑惑。

四个月后,这50只巴马香猪出栏,除去饲养成本,纯收入1万元,这大大坚定了李红发展巴马香猪产业的信心,同年10月,他又出资引进第二批巴马香猪进行饲养。

帮扶接力

致富不忘帮乡亲

走进李红的新房,底楼的落地玻璃让房屋显得宽敞明亮,砖木混合的结构,田园风十足。这新房是李红去年修建的,不仅用于改善家人的生活,他还将房屋重建与农家乐结合在一起,发展集垂钓、休闲、售鲜鱼和巴马香猪为一体的现代体验式新型农家乐,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

2018年元旦,在各级力量的帮扶和自己的勤劳下,李红的农家乐正式开张营业,成为顶峰村一处品茗垂钓、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顶峰村静谧的环境、秀美的风景加上李红本人的辛勤经营,使得农家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踏青赏花、采摘体验、品尝美食、垂钓休闲。

同时,通过巴马香猪、生态鸭、鲜鱼的出售,2017年,李红一家年收入7万元,今年,预计能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天道酬勤,短短4年时间,李红从一贫如洗到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他说,“我能脱贫致富,在于穷则思变,按照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上的引导,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并结合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奋斗目标,苦干实干,抢抓机遇,只要能挣钱的就拼命干,努力了、拼搏了,总会有收获的。”

然而,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李红也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管是本村,还是外村的养殖户来找他帮忙指导养殖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是很热心,无偿提供养殖书籍,并到现场进行指导。几年来,李红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50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10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20多本,并在其他养殖户遇到资金困难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乡亲们的点赞。

“我希望未来能将农家乐做成村里的一张名片,并扩大养殖产业链,吸引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干,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康。”李红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技术故障,投诉建议(含本app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情况)
请联系: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