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标 新地标 见证雅安城市历史文化变迁史

2018-05-27 09:53 来源:雅安日报

提到雅安,你会想到什么?

女娲补天、高颐阙、廊桥、天下第一吻……

显然,雅安的这些地标会先闯入你的脑海。

因为它们是城市的名片,代言了城市的形象。

地标,是城市的名片,彰显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内涵。

一处处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在雅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沉醉,不过更多人也许正是通过一个个文化地标,才了解了它们背后的历史。

当然,建筑是一处风貌。公园是另一处风景。

随着城市发展,一批新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地标,与“老”地标交相辉映,穿越历史的尘烟,传统与现代对话,共同展示新时代雅安的新气质、新风采。

民国时期,西康的高颐阙大门成为了许多人的记忆

民国时期的高颐阙

历史地标

城市的文化内涵

何谓城市地标?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解释道:独特的地理特色的建筑或者自然物。当人们身处城市,并以此能辨认自己身处何方,具有“指南针”的作用,还包含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城市地标具有强烈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提及地标,李炳中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地标可以是大型公共建筑,也可以是巨型构筑物、自然物,或是历史形成的整体景观结构、公共空间。

城市是有记忆的。那些经历了历史检验的文化遗存和古老遗迹,最能够代表它的特殊文化韵味,为城市带来厚重和荣光。每一处文化地标,浓缩的都是一段雅安的历史。

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鸡关出口处雅安汉阙博物馆外,高颐阙静静地伫立在此。

5月25日,天空蔚蓝,汉阙有些湿润,婆娑的树枝吐露片片嫩绿,陈家强习惯性地巡视着这里的一切。

陈家强在市博物馆工作多年,一直负责这里的日常巡视。对于高颐阙的历史,陈家强烂熟于心!

在陈家强的讲解中,记者得知高颐阙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有的市民从此经过,都好奇地停下脚步,驻足观看。高颐阙实际是一座汉阙,阙前两尊石兽,屹立1800余年,见证着雅安城市的变迁。

高颐阙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主阙13层,高约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阙用红砂石英岩石叠砌,阙顶仿汉代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浮雕图像想象丰富,内涵深厚;阙身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等马车出行图。其上为五层,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均雕一角神;第二层浮雕内容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鸟等;第三层内为人兽相斗的图案;第四层向外倾斜,浮雕有“天马”、“龙”、“虎”等;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并刻有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方),正中脊部刻一鲲鹏,自然舒展,大方古朴。

自然,高颐阙就成为雅安最具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地标。

眼光投向位于市区张家山公园的私立明德中学。

曾经辉煌的明德中学,如今只剩下孤独的身影。

25日,青衣江南岸,张家山公园。

雨过天晴的阳光照在绿树成荫的张家山公园,不时有市民们在园内散步、遛狗。

山顶上,一幢青灰砖瓦房巍然屹立。它正是雅安私立明德中学旧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中国人的“旧梦”,清朝的国门也被打开,西方的传教士也随之涌入中国。基督教浸礼会就是其中一支。1889年,该会进入四川。

1922年,在基督教浸礼会的资助下,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博士施勉志开始在树木葱郁的张家山兴建私立明德中学。

1941年,施勉志回到美国。

学校也随即停办。

但张家山上的读书声,并未中断。

如今,明德中学虽然已成旧建筑,但环境优美的张家山公园,同样是静心阅读的好去处。

据悉,明德中学是原西康省时期的重要教育事业场所,对研究我国的近现代典型建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该校曾在1995年由雅安市(现雨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保单位)。

目光转向钟楼。指针,定格在八点零两分。这个伴随着雅安人三十多个春秋的物件,经过无数次的停摆、维修,如今,钟楼上的时针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停止了转动。

钟楼未曾改头换面,选择仍旧坚守。

提起钟楼,姜成星记忆深刻。

2007年,雅安市雨城区青少年宫工作人员姜成星负责维修大楼钟表的正常运行。

那时,他几乎天天都要上钟楼看看。直到2013年4月20日,钟楼停止了转动,姜成星才换了岗位。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有钟楼,而雅安建设钟楼,见证了雅安人超前的意识和敢作敢为的精神。

对姜成星而言,多年的坚守平凡而不简单。他付出的是汗水,投入的是一份人生极为宝贵的专注精神。而对于雅安市民而言,钟楼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是雅安人对城市的眷恋和认同。

城市地标的背后,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内涵的深度挖掘,凝聚着城市人对城市的热情期待。

提到雅安,“三雅”文化美名远扬,在市区三雅园内,女娲补天雕像,自然就和“三雅文化”一起,一度成为雅安的城市名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城市建设兴起一股雕塑热。1986年,在雅安市区新民街与羌江南路交汇处,“伫立”着一名美丽的女子,这就是雅安的第一个地标性城市雕塑——《西蜀天漏》,雅安人习惯把它叫做“女娲补天”。2000年,《西蜀天漏》移至市区三雅园广场,但雅安人仍会把它作为地标称谓,并称新民街与羌江南路交汇处为老“女娲补天”。

阙身精美的浮雕

高颐阙今貌

生态地标

城市的精神气质

有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谈起对这些颇有历史风范的城市地标,雅安社会学者李巫熙表示,在一城,懂一城。了解一个城市最深刻的方式就是它的“历史名片”。这些城市地标承载了太多人的酸甜苦辣,进而变成了一种情感寄托。说起对他们的保护,李巫熙认为,可以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中把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实行开发性保护,延伸城市一份记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消失、迁移、尚存、新起……这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它在岁月不经意间从未停歇过。”这是李炳中的认识,当然,他也对历史地标有个人见解:通过树立这样一个历史地标,对于传承雅安本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古迹中的历史底蕴,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老地标,熠熠生辉;

新地标,成长壮大。

如果说老地标是历史的记载与痕迹,那么新地标则无愧为雅安“新容新貌”的证明。近年来,雅安快速发展,凝聚了历史文化、绿色生态等众多城市元素。这样一座城市,又应该有怎样的城市地标与之匹配呢?

近年来,随着生态公园的开发,提升城市品位和保护城市周边原生态环境的理念,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去年夏天,新建成的熊猫绿岛公园,无疑是市民最为关注的地标“新秀”之一。公园内,设置彩雨花廊、彩鱼栈道、木栈道、小剧场、亲子乐园等游艺观光设施。这是一座集休闲、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公园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市缺少大型公园的空白。

一个经典项目的打造,需要精细的施工。熊猫绿岛公园动工之初,相关部门就对公园的背景、文化、周边小环境等一一进行了考察。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熊猫文化凝炼辐射雅安文明内核。熊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贯象征着真、善、可爱,有着强烈的美学和道德意义。而在现代,随着熊猫文化的发展,更体现了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向往,这也成为雅安现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通过全面了解熊猫绿岛公园的规划设计,吸取设计精髓和理念,才奠定了该项目的灵魂和骨架。

蜿蜒的游人栈道、高耸的立体熊猫、大型的音乐喷泉……而今,一个具有“熊猫文化”特色的大型公园呈现于众人眼前。

放眼雅安,北纬30度公园、熊猫绿岛公园、藏茶村、张家山公园……生态公园星罗棋布。

这些生态公园,充分依托现有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成为我市生态资源开发建设的最大亮点。市民身在城中,散步赏景、休闲健身,越来越能亲身体验到这座绿色宜居城市带来的惊喜。

当然,这些新地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也共同勾勒出一幅雅安全景文化地图。

“历史与现实,灵秀与厚重,每一处历史文化地标,折射了雅安这座城市的过往,罗列起了雅安这座城市丰富的视觉层次,形成了城市独有的文化风景。”

正如李巫熙所说,城市日新月异,新的地标渐渐成型,并且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物理概念,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一座普通的雕塑,而是以更加完善的服务功能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融合城市包容多元文化的新地标不断涌现,他们将刷新着未来雅安发展的新高度。

地标,如一张张书签,记录着城市不断发展的篇章。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古迹、建筑、公园,我市相关部门也正以赶超发展的态势,着力打造更多更新城市地标。

未来,美丽雅安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越来越多的绿色,人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舒适。更加绿色、更加洁净、更加宜居的生态强市,正是雅安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