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5-04-13 09:14 来源:云小雅
宋浅黄釉半月形睡狮形瓷枕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在雅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件来自宋代的瑰宝——宋浅黄釉半月形睡狮形瓷枕。它长14.3厘米,底径10.3厘米,高8厘米,出土于汉源县,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厚重,成为人们探寻宋代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瓷枕的历史十分久远,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经初步加工的石块也被用作枕头,此后制作枕头的材料不断丰富,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而历代留存数量最多的当属瓷枕。
瓷枕最初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到了后期,才逐渐广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寝具以及中医诊脉的工具。
从发展历程来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布南北,造型极为丰富,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流行一时,制作精巧细腻。同时,装饰技法也取得很大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广泛运用,极大提升了瓷枕的表现力与艺术性,这一时期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雅俗共赏的工艺品。至明清时期,随着更优质制枕材料的出现,硬枕逐渐被蚕丝、素绢等软枕所替代,瓷枕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从尺寸变化来看,隋唐时期的瓷枕很小。宋代以后,瓷枕尺寸发展到最为适宜的状态。与此同时,造型也丰富起来。这件宋浅黄釉半月形睡狮形瓷枕,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枕面呈半月形,略为弧形,贴合人体颈部曲线,设计尽显巧思。下方是卧姿睡狮,形态憨态可掬又不失威严。狮子四肢与头尾略施酱色釉,与通体浅黄釉相互映衬,更添生动。底平中有穿,胎质呈灰,火候较高,虽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好,让人不禁感叹宋代制瓷工艺的精湛。
在古代,睡觉被视为一件大事。古人认为在熟睡时容易受到鬼魅的侵扰,于是便在枕头上添加虎豹狮等图腾元素,希望以此辟邪,保障睡眠安稳。这件宋浅黄釉半月形睡狮形瓷枕,正是这一传统观念的实物例证,让我们得以借此窥探古人的精神世界。
虽说是枕头,瓷枕质地硬邦邦的,古人用它睡觉难道不会嫌硌吗?其实,瓷枕在古代备受宠爱,自有它的过“枕”之处。
瓷枕清凉沁肤,在炎热的夏天,对于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古人来说,冰凉的瓷枕能起到消暑的作用。而且,坚硬的瓷枕对脊柱有很好的支撑性,能有效预防颈椎病。另外,古人无论男女都留着厚厚的发髻,睡瓷枕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型,减少梳妆的麻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睡瓷枕也体现了古人的自律,由于硬枕不太舒适,翻身时容易清醒,能避免睡懒觉,方便早起读书或干农活。
宋浅黄釉半月形睡狮形瓷枕,作为宋代瓷枕的代表之一,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收藏界的珍品,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