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3-07-16 09:44 来源:雅安日报
口述人:陈书谦,1953年1月生,四川汉源人。曾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茶专委会、黄茶专委会副主任。
乡愁连起藏茶情缘
我的家乡在汉源宜东,这里历史上曾置坭头县、飞越县,因坐落在川藏茶马古道雅安到康定的中间,自然成为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当年运茶盛极一时,后来川藏公路通车后,这里成了边远山区,正是“因茶而盛,因茶而衰”。
宜东的街道全用青石板铺成,一排长方形的石板纵向蜿蜒街道中间,两边的石板横向与大石条镶嵌而成的街沿相连,石条街沿与错落有致的木瓦房檐上下对应。下雨天,连绵不断的雨水顺着房檐滴滴答答掉下街沿,溅起的水花此起彼伏很是好看。平时,小伙伴们会顺着街道跳绳、对着街沿打三角板(旧烟盒折叠的),常常乐此不疲。
陈书谦(右)与茶人交流
《四川官报》刊登的《四川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章程》
后街有张家、罗家、曾家、陈家等好几个大院子,另有土墙筑成的碉楼、禹王宫、五省庙、接官亭等旧式建筑,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与辉煌。可惜时代变迁,宜东偏居一隅,变成了发展滞后的山区小镇。
小学毕业,无缘被推荐上初中,
2018年5月10日,应邀到康定参加“东西部文化交流‘茶马古道’文化历史研讨会”,期间有缘看到汉源县九襄文化站88岁高龄的曹启东老先生的《漫话茶马古道》连环画稿,幅幅似曾相识,联想油然而生,情不自禁配起文来。其中“罗家院子与曾家碉楼”,就是我外婆家,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院子门楼俗称龙门子,正房、隔壁的碉楼等老屋至今还在,可惜院坝右上角曾经打水、看鱼的水井已被填为平地,外婆家中也物是人非,
这些乡愁,连接起了我和茶马古道、藏茶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缘。
积极参加茶事活动
如果说参与承办“2004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是组织安排、领导要求的话,以后多年的茶事活动就属个人爱好,自愿而为了。
2005年8月,雅安承办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我们借势牵头举办了“首届川藏茶马古道高峰论坛”,邀请来自北京、重庆、成都、康定、泸定以及日本的60多位茶马古道专家,专题研讨川藏茶马古道。西南大学刘勤晋教授“川藏茶路万里行”、四川农业大学齐桂年教授“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背夫、锅庄及寺庙茶文化”、日本棚桥篁峰会长“川藏茶马古道考察记录”、甘孜藏族自治州郭昌平先生“缝茶业——茶马古道上康定独有的行业”等论文再现茶马古道的悠久历史。收集、整理、编辑出版论文集,成为研习历史、积累资料的过程,受益匪浅。
结集出版《雅安藏茶的传承与发展》,是承办“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的结晶。2007年3月28日,雅安承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我们提前策划了这个论坛,高起点地把南路边茶与藏茶联系起来推向学术研究领域。刘勤晋教授“试论南路边茶的改革与创新”、任新建先生“南路边茶与藏族茶文化”、曹宏先生等“‘冷沈万历合约’对研究边茶贸易史的启示”、杨嘉铭教授“历史·记忆——南路边茶琐谈”、王旭烽教授“马上喝藏茶”、杜晓教授等“雅安藏茶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龙泽荣教授“藏茶营养学与亚健康的关系”……专家学者们作了许多精彩演讲,我也分享了“中国黑茶的典
那几年,我年年参加国内外茶事活动,得益于蒙顶山茶文化乃至巴蜀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时有心得体会在论坛、杂志、报纸上分享。2009年4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诸暨举行,我被选为常务理事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申报国家级“非遗”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
我国是2005年开始“非遗”普查和申报的,当时大家对“非遗”还很陌生。也许是缘分,我偶然从网上看到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顿时萌发了申报雅安茶叶制作技艺的念头。很快机遇来了,2006年9月16日,雅安举办非
“非遗”项目怎么报?报什么?谁来报?成为培训期间探讨、交流最多的话题,目标是国家级,但申报是从市到省,逐级准备。
雅安传统名茶很多,黄芽、石花、甘露、毛峰、康砖、金尖……制作技艺各有千秋。经过认真分析,确定选择加工历史悠久、比较优势明显的藏茶制作技艺申报。
名称二选一,“雅安藏茶”或“南路边茶”。申报书“历史渊源”需要引经据典,需要文史资料。雅安藏茶为国成名,意义重大,美中不足的是名称出现较晚,文史资料相对单薄;南路边茶自清以来,地方志、文史资料、茶学教材记述较多,“非遗”专家耳熟能详,传承千年以上,谱系清楚明确。于是,我们决定申报“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谁作申报单位(人)?按规定:“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非
企业积极性很高,提交委托书、填写传承人谱系、配合非常默契。热心茶人李国林、杨绍淮、李红兵、董存荣等老师、朋友无私帮助,写材料、拍摄视频、照片,当年顺利进入雅安市首批“非遗”名录。
2007年3月1日,“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四川省非
2008年6月7日,雅安茶行业一个重大喜讯传来:国务院发布第二批中国非
2011年10月,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
弘扬雅安茶文化
弘扬“非遗”文化、发展产业,关键在于高水平策划、强
“藏茶”二字最早见于1907年《四川官报》第九册第一页刊登的专件《四川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章程》。章程开宗明义:“本处系奉盐茶劝业道宪札饬详奉督宪批准,专为组织公司振兴茶务,保护利权而设。”办公地点在“雅州府城内,暂借雅安茶务公所为处所。”“本处奉委筹办茶业公司,为保全全川藏茶
“雅安藏茶”和“南路边茶”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藏茶是中国黑茶的典
当年的四川商办藏茶公司像一颗闪烁的明星,为百年后雅安藏茶的崛起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周期,雅安藏茶注定焕发生机。1907年成名,2007年雅安藏茶协会成立,2017年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挂牌,雅安藏茶文化展示馆建成开放,还有此前成立的吉祥、朗赛藏茶专家大院和大兴藏茶研究所,构成了藏茶文化、藏茶科技、藏茶产业快速发展亮丽的风景线。
2017年,雅安藏茶产业发展的一波亮点源于雨城区多营镇的中国藏茶村规划建设。这里有藏茶文化展示馆、西康藏茶集团、藏茶主题餐饮及住宿区等项目,可以品读藏茶文化、重温西康往事。
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牌、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中国藏茶文化发展论坛在我市藏茶村举行。我国知名藏学家、人类学家、茶文化专家欢聚一堂,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之后编辑出版的《茶马古道与藏茶文化探源》论文集成为高质量的藏茶文化学术成果。
为统一打造“蒙顶山茶”“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市里一度规划上半年由名山区牵头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下半年由雨城区牵头举办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2019年11月10日,首届中国·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太古里举行,我有幸作为行业组织代表进行了新闻发布。
2019年11月28日,中国·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中国藏茶城茶祖广场举行。其间,我参与中国藏茶联盟组建、“中国藏茶·健康中国”高峰论坛等相关活动的筹备和承办工作。
王自琴 王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