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2-02-19 08:41 来源:雅安日报
邓存琚(右)研究印章布局
以刻刀、雕刀、针线等为工具,通过指尖的技艺,赋予木材、石料、布料全新的“生命”……在雅安,有一群“非遗”手工艺人,他们的手虽斑驳粗糙,可手里的作品却独具匠心;他们的脸上虽已有岁月的痕迹,但孜孜不倦地做着一件事;他们将非遗融入生活,坚持把老一辈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我市的汉源涂家木雕、刘氏木雕、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雅安邓氏金石篆刻、汉源彩塑等“非遗”传承人,正以指尖的功力展示着“非遗”的魅力。
汉源涂家木雕
当地木雕技艺的代表
汉源涂家木雕是汉源木雕技艺的代表,现已传承六代。据现存资料考证,汉源涂家木雕产生于清同治年间。
1943年出生的涂建平从13岁开始便跟随爷爷、父亲学习木工、雕刻。1996年,涂建平雕成双溪乡(已并入九襄镇)境内观音庙中有1119
汉源县九襄“双节孝”石牌坊,被指媲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涂建平耗时4年,雕刻出微缩木雕版“双节孝”牌坊,雕出了石牌坊上的48部戏文,169幅浮雕和400多个人物。
“雕刻技艺,主要靠口授心传,耳濡目染。”涂建平说,很多技法都是没有教科书的,靠心摹手追,靠对艺术的悟性。
汉源涂家木雕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它的题材、内容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表现风格朴实,刀法粗犷简练,具有
涂建平雕刻“双节孝”牌坊
刘氏木雕
“巧雕”为主的雕刻技艺
木屑飘溅,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熟练游走,随着木料被一点点凿去,雕像越来越清晰。木雕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来自民间,依靠木雕师傅手中的刻刀,便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刘氏木雕的传承人刘毅恒正是这种风景的展现者。
受祖辈影响,刘毅恒从小就喜欢绘画、雕刻,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雕刻技艺,8岁时就能刻出财神、土地爷及各种动物造
刘氏木雕,在技艺表现上充分融合古代庙宇建筑和神像雕塑的木刻艺术,最大的工艺特点便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等自然特点,并使用以“巧雕”为主的雕刻技艺,突出美观、大方、典雅、自然、流畅、实用六个要点。目前,刘氏木雕项目已进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非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
展示独特的民族风情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展示着独特的民族风情。这种刺绣技艺,主要分布在的石棉县的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等木雅尔苏藏堡中。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刺绣的针法多采用架花(挑花),常以小
此外,刺绣图案还有一些抽象图案,内容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主要用于头帕、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围裙等处,具有古朴、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
尔苏木雅藏族刺绣技艺已进入雅安市第四批非
邓氏金石篆刻
开创自己的刀法和章法
一把把刻刀、一点点打磨,一件件篆刻作品都是纯手工的精心雕琢。
雅安邓氏金石篆刻,从有史可考的邓光华(清代私塾教师)算起,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第三代传承人邓德业为集大成者,出生于民国时期的邓德业,幼年师承其父邓吉庵。他从艺60余年来,不仅将篆刻工具、材料予以改良,在
雅安邓氏金石篆刻将文学与篆刻相结合,并将文字学、书法学、美学等各个方面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印章刻制、汉砖刻制、印章钤印、砖拓打制等。在技法上无论是工具的使用,石材的甄选,印稿的设计,还是刀法的运作都极富自身特色。目前,该项目被列入雅安市第五批非
如今,雅安邓氏金石篆刻传承人邓存琚在刀法以及章法上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她如历代传承人一样,将数千年来仅用于姓氏名字及书画陪衬的印章,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哲思。
汉源彩塑作品
汉源彩塑
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汉源彩塑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汉源本地民间艺人曹继武自创的手工彩绘泥塑艺术品,以现场人塑“真容”最为出名,后由其孙曹润洪将其彩塑技艺融会贯通,将彩塑题材加以丰富,其塑造的观音、财神、寿星、弥勒佛等都是其表现题材,尤以《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居多,其中也有不少现代题材的作品。
汉源彩塑制作工具广泛,如废锯皮、鸡骨及各类塑具等,其塑造内容丰富,人物、动物皆能。汉源彩塑为家族式传承,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
汉源彩塑造
如今,汉源彩塑的魅力,
尾声
针对“非遗”项目的“断档”现象,2011年,我市成立了雅安市非
针对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非遗”传承人,我市相关部门每年举办雅安市“非遗”保护培训会,邀请省上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同时,注重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等,让“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本报记者 黄伟
图片由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