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记者陪同台湾《中国时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到宝兴县“探营”采访大熊猫,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崔学振打开了他秘不示人的记载有108只熊猫
故事的“熊猫档案”,在每只大熊猫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死亡档案:呼吁“放下斧头”
翻开“熊猫档案”,扉页上有着他写的题词:“我可怜的大熊猫。”里面记录的是1983年10月以来宝兴县抢救大熊猫的故事。
崔学振的老家在浙江省宁波市。1969年,崔学振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到了宝兴,在宝兴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崔学振自嘲:“同来的都回去了,我是宝兴县的最后一个宁波
人。”他有3个哥3个弟,都在宁波工作,母亲生前一直在念叨:“老四犯了错误,要不然,为什么老是支边不回家?”之所以“最后一个宁波人”不回老家,他牵挂的是宝兴县的大
熊猫。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崔学振和他人一起进行森林普查,在原始森林中第一次看见大熊猫时,他突然有一种触电般的感觉。10年后,崔学振面临两难选择。一边是保护大熊猫,一
边是批指标砍伐森林。那时有这样的说法:“乡镇企业在山上,机器在腰杆上。”指的就是砍伐森林。他思考的是,森林砍了,生态破坏了,大熊猫靠什么生存?
1983年10月,他记下了“熊猫1号档案”,到第二年的6月,他已记到了10号档案,其中5只大熊猫发现时已经死了,救活的只有5只。他一次一次地流泪。当时正值箭
竹开花,有人把大熊猫之死归之于此,但崔学振固执己见:“大熊猫之死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学林业的他知道,箭竹每60年左右要开一次花,而大熊猫的历史比人类还长,大熊
猫不知遇到过多少次箭竹开花,而不同地方的箭竹生长周期不同,不是普天下的箭竹都同时开花,“箭竹开花反而是好事,扩大了大熊猫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大熊猫繁殖。但过度地砍
伐森林,切断了大熊猫的异地交往通道,大熊猫只得坐以待毙,可以说是自然灾害小于人为破坏。”他四处呼吁:“保护国宝,放下斧头!”
交流档案:要求“把根留住”
“福州动物园的大熊猫明星‘巴斯’,就是从这里送出去的。”在崔学振的“熊猫档案”中,有23只大熊猫抢救成功后,送到动物园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碧峰
峡基地。
“大熊猫最好的保护是野外保护,而不是圈养起来。”在崔学振眼里,不是入眼皆绿就是生态,生态相对于某一物种而言,应是物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砍了原始森林栽了
树,“这是绿色沙漠,并不是生态。”因为生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原始森林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宝兴县先后向国家选送了138只大熊猫,其
中18只作为国礼送到国外。“送走一只,这里的大熊猫就少了一只。如果抢救成功后的大熊猫都送走了,宝兴大熊猫有朝一日,就会绝种。”“戴丽”送走,他哭;“遥远”送走,
他哭……送走一只大熊猫他哭一次,比嫁女还伤心。
在市政协一届一次会上,作为市政协委员,他首先开了一炮:“保护国宝,把根留住!”要不然,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将出现尴尬局面,雅安没有野生大熊猫!
崔学振为了宝兴大熊猫“把根留住”,只要听到野外发现大熊猫的消息后,他都要赶到现场查看,就近抢救后,没有生命危险的,重新放归自然。在他的“熊猫档案”中,有意放
走的就有20只。
33年的林业工作生涯,崔学振大多与大熊猫为伴,“熊猫档案”记载了108只大熊猫的抢救经过,其中他亲手抢救了50只,成了远近闻名的“熊猫局长”。记者高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