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09-02-01 09:01 来源:雅安日报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冯云鹏《金石索》
“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叶昌炽(清)《语石》
摩崖石刻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还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不少摩崖石刻成为今日的旅游胜地。
在雅安东界,名山县与蒲江县交界处的看灯山上也有一处摩崖石刻,它藏于深山,鲜有人知。沧海桑田,石刻来历成谜。石刻建于何年?为何人所建?为什么建在此处?看灯山隐藏了多少传奇和秘密?
2009年初,记者一行走近看灯山,探索刀凿斧刻的千年传奇。
雄奇的千佛造像
1月29日,阳光灿烂,看灯山镀上了一层金光。
记者随名山县文管所所长邓黎民、民山县方志办沈世林、名山县马岭镇康乐村村支部书记朱淋祥一起造访看灯山。
沿着山道一路前行,窄小的山路两旁分布着长满青苔的石条。“这些石条叫路肩,现在看这些石头大多风化,可见这条路年代久远。”沈世林说。
从山脚上行一公里左右,来到一片空地,空地前屹立着一个长50米、高15米的巨崖。在这块红砂石崖上,开凿了很多龛室,龛室内刻有罗汉、千手观音、释迦牟尼佛、力士等造像。摩崖上共有600余座造像,大的高3米以上,小的高度不足30厘米,其中400余座造像集中在面积不到7平方米的一个龛室内。
居于摩崖中心位置的主龛规模最大,龛长4.6米,宽4.1米,龛顶部为重檐边,刻有卷草纹饰,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天龙八部等。释迦牟尼头顶螺髻,双手合十于胸前,身后有圆形火焰背光。朱淋祥说:“听老人们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佛双手被毁,是乡民修补成现在的双手合十状。”
2004年8月,村民们听到山上有敲击石块的声音,于是上山查看,见两个陌生人已切下了大佛头像。村民们当场把两人抓住,并让两人交出了大佛头。现在在大佛的颈部,泥缝拼接的痕迹清晰可见。
主龛两外侧各有一力士,二力士分别立于龛门外,身高3.2米,肩宽1米。力士身材魁伟,项戴璎珞圈,身着战裙,袒露的上身肌肉结实,身后飘带猎猎欲飞。左边力士双眉紧皱,一手五指张开,作愤怒欲击状。石雕形象生动,充满阳刚气息。
主龛室旁是千佛龛,在这一高2.2米、长3.6米、深0.6米的龛室内密密麻麻排满了7排造像。这些造像全部直立,手中或捧经卷,或捧寿桃,或双手合十,面貌、姿势各异。千佛龛正中开一小龛,上刻一坐佛,头戴宝冠,上有华盖。佛座下1组唐代伎乐雕像4尊,一女子左手握曲颈琵琶,用右手弹奏。一女子口吹横笛,二女子在中间手持花束,身披飘带,高举一手,翩翩起舞,形象生动,保存完好。
千佛龛右侧被毁,现在全龛仅存造像341尊。
沈世林说:“看灯山的摩崖造像,说明当时四川石雕技术高度发达,也反映了当时四川宗教、文化、社会生活,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
这组摩崖是哪个年代的?雕功精美的石像出自何人之手?
纷繁的历史谜团
揭秘一
晚唐石刻雕功精湛
1992年新修的《名山县志》这样记录道,“看灯山……明洪武元年(1368年)起,在735平方米的崖壁上共刻神像12龛。”
实际上,看灯山上关于石刻最早的题记远不止明代。虽然年代久远,在看灯山摩崖石像的一些龛室下方仍有题记依稀可辨。在看灯山摩崖造像旁共发现唐代造像题记l3则,年号分别为“咸通”、“乾符”、“光化”。在摩崖石刻前面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有“明洪武元年”字样,并注有“重修”字样。
如此众多的题记证明,看灯山摩崖造像始建于唐。
邓黎民告诉记者,与看灯山摩崖造像同时代的还有蒲江县朝阳湖附近的飞仙阁摩崖造像。这处造像现存104尊,石刻技法与看灯山造像相似。据《蒲江县大事年表》记载,武周永昌元年(689年),当地人于县西南飞仙阁山崖凿龛窟,镌佛像。而据题记看,名山县摩崖石刻造于晚唐。
1979年7月1日,名山县政府将看灯山摩崖石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现在,一山之隔的飞仙阁摩崖造像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黎民说,他们将再次对看灯山摩崖石刻进行考证,并将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秘二
祈福避乱重金造像
唐代佛教盛行,唐朝中后期,战争不断,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从造像的题记年代看,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至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正是唐代最动乱的时期,会不会是高官或将军为祈求一方平安而建造了此处摩崖造像?
《名山县志》记载:“唐咸通中,鲁公输游观,有圣灯夜现,遂镌石岩石像,曰大佛岩、千佛岩、罗汉岩。”但在咸通年间的造像题记中却并未发现有“鲁公输”字样。
如今,鲁公输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但因为“圣灯”的出现,看灯山名气大增,很多人到此游玩许愿。《雅安文物志》记载,看灯山一线古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汉唐宋时蒲江井盐运销雅安地区的必经之路。
当年,商队从此经过时,都会到山上求神祈愿,希望自己得保平安。
在看灯山摩崖造像旁刻有10行80字楷书:“四川邛州蒲江县新市乡看灯山下/奉佛装大佛金光/信善杨廷广信女杨氏妙明……万历三十九年四月初一日……”另外12则题记也分别刻有“弟子杜五娘等造”、“弟子周元造此龛供养,同里人马五娘”等字样。高官大将只是民间传说,而刻于石上的善男信女却将自己的心愿交付刀斧,镌刻了千年。
“如此规模的造像或是商旅,或是当地人为祈福而造。”沈世林说,“晚唐时社会动荡,人们祈求平安,很多大户人家请来工匠建造佛像。”
当年的繁华大道如今隐于山野,重归寂寞,寂寂空山,佛像安然沉睡。
揭秘三
印度佛教中国演进
在摩崖拐角处,一石窟内两排造像呈现眼前,造像共十六尊,每尊高45厘米,肩宽20厘米,头上有光圈,着袈裟。造像头部被毁,但仍能见到有的造像手拿佛珠,有的手持芭蕉扇,有的手指上方,尊尊姿态各异。
沈世林说:“这就是十六罗汉造像。”
十八罗汉常见,十六罗汉却罕有。为什么看灯山的罗汉比别的地方要少两尊呢?
当年唐玄奘译《法住记》,记载十六罗汉为释迦牟尼弟子,常住世间,造福众生。唐代佛教盛行,十六罗汉备受尊崇。从宋代开始,增加了降龙伏虎二罗汉,变成了十八罗汉。在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
最早记录十八罗汉的是一代文豪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后来,宋代志磐在《佛祖统计》中明确列出十八罗汉,从此,起源于印度的十六罗汉渐渐演变为十八罗汉。
目前,国内已知的十六罗汉雕刻为杭州烟霞洞五代吴越国建造的十六罗汉造像。沈世林说,“看灯山的十六罗汉早于杭州烟霞洞的十六罗汉,在《成都文物》一书中也有记载。”如果这一史实确定,看灯山上十六罗汉造像的历史价值将被重新估量。刀凿斧刻的千年传奇星星点灯传说流传
看灯山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汉唐宋时蒲江井盐运销雅安的必经之地,繁华古道上的摩崖石刻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在巨崖下方的一处内壁刻有宋人游记:“……王子崇……望朱柏……井来游,时春风料……柏径森寒……方经始,臧殿未口,立壁云,实淳熙辛,丑二月初九日。”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荣县人王子崇等游历看灯山时所留题记。
随着山路来到悬崖顶上。登高环顾,群山环抱,山下农家与新修的乡村公路尽收眼底。山上有看灯寺、和尚坟等。传说看灯山上能看见圣灯出现,遂设看灯台。朱淋祥用手刨开枯枝,指着两个长方形的小坑说,“这里就是看灯台,原来这里设有灯座!”
如今,看灯山仍吸引游人来此一睹奇观。曾为看灯山写过简介的村民符克强说,上面的古庙看灯寺正处于视野开阔的峰顶,能看到云海烟霞缭绕的美景。晚上还可见繁星点点,曲涧高岗,时隐时现,由人浮想,妙不可言。
吴勇实习记者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