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
![]() |
![]() |
---|---|
2025-04-16 09:55 来源:云小雅
李万文采用“泡沫网+果袋”技术为枇杷套袋
□本报记者 郑瑶
最近,返乡创业者李万文有些忙。在汉源县富林镇富塘村的枇杷基地里,挂果的几十亩枇杷逐渐成熟。这里的枇杷成熟早,李万文正忙着套袋处理,尽快让地里的枇杷“抢鲜”上市。
返乡创业以来,李万文深耕枇杷产业,钻研枇杷种植、管护技术,创新“泡沫网+果袋”技术,在泥土中绽放梦想之花,也带动家乡群众奔向致富之路。
返乡创业 为家乡水果代言
年轻时,李万文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走出大山,到城市发展,在他的观念里,这是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2011年,李万文却回到了家乡。
“当时家里需要人照顾,而且觉得一辈子在外漂泊也不是办法。”仔细观察后李万文发现,返乡创业已经成了大趋势,只要有产业,老百姓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创业搞产业,搞什么产业才能发展?
李万文将目光聚焦枇杷“大五星”品种,“这个品种耐寒、果皮偏硬,运输途中不易坏,且糖度高、口感好,深受客户青睐。”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并没有李万文想象的那么简单。
流转土地、进种苗、学经验、邀请专家、创品牌、拓销路……从决定扎根家乡发展的那一刻起,李万文的脚步从未停歇。虽然过程艰辛,但他信心十足。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李万文注册成立了汉源县李万文家庭农场。
农场在果树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以“无生态不农业”的理念,采用科学规范管理手段,使枇杷的产量、品质逐年提升。
枇杷树形还采用双层开心型,最大程度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同时科学控制结果率,有效避免枇杷大小年、树体营养差等问题。
开始种枇杷,他便有意识地注重土壤改良,“好土才能种出好枇杷,在种植过程中,我以枝条粉碎处理的有机肥为主,配合人工除草,坚持几年下来,土壤肥沃了,种出来的枇杷品质也越来越好。”
要想种出好枇杷,土壤改良很重要。李万文说,通过“一次疏花、两次疏果”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努力让成熟的枇杷“个个长成精品果”。
明确定位 提升枇杷品质
“都知枇杷甜,不知背后苦”,起初,李万文与众多种植人一样,经历了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给枇杷园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李万文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反而激起他骨子里的“倔强”。通过虚心请教专家、多次外出学习、扎根果园实践。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认真钻研,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汉源县枇杷产业发展的种植管护经验,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枇杷“土专家”。
尤其是他的“泡沫网+果袋”技术,现已成为汉源县及周边县区枇杷果农主要使用的技术。
在创业初期,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了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有了资金,扩大规模,他的枇杷产业也搞得有声有色。
“那笔资金对我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对我的创业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万文坦言,如果没有创业担保贷款,他的农场发展将会“大打折扣”。
2019年,李万文申请注册“岚顶红”商标,并针对商标特色,设计独立包装,准备走高端精品发展路子。
2020年,李万文家庭农场枇杷产品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此后,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岚顶红”枇杷畅销全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万文一边在农场内开展枇杷管护技术培训,免费培训周边果农、脱贫户等,一边对慕名前来学习的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果农等毫无保留地传经解惑。
对于不能及时理解和吸收新型农业技术的果农、脱贫户等,李万文还专程驾车前往对方果园,一对一现场指导,确保让所有人员都能把技术学到手。
“目前基地面积是38亩,去年产量45吨,产值在170万元左右。”李万文介绍,今年的枇杷预计在5月份上市,产量应该会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