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宜居新生活“载”起居民幸福感 ——雅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暨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

2023-09-25 09:46 来源:雅安日报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一隅

民生连民心,民生聚民力,民生系福祉。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雅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建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所思所盼,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工作,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幸福宜居品质持续提升。

科学改造

老旧小区展新颜

夜幕降临,小区里灯火明亮,健身广场传来了小朋友的欢笑声;单元楼下有小花园,居民下楼就能散步、聊天;电瓶车、电动轿车有了专门的充电位;车位多了、环境美了、生活更方便了,老年人过得更舒心,许多年轻人又搬了回来。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市老旧小区正在旧貌换新颜。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从2019年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全市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一个个老旧小区提质升级,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27个、改造小区487个,惠及居民10.9万户,建筑面积1012万平方米。2023年,全市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省上下达目标任务230个,已开工233个,开工率101.3%。

“小区规范了,环境敞亮了,住得也更舒心了。”川航小区是我市拆迁安置小区之一,从昔日泛着灰旧底色的老小区到如今有物业入驻的开放式楼院,这片曾充满荣光的老旧小区已悄然焕新,绿树成荫、一步一景。

该小区共有商住户624户,大部分业主为雨城区“十里长街”、原水中村和宝兴县硗碛乡拆迁安置住户。改造前,该小区存在道路狭窄不平、墙体老化破旧、车辆乱停乱放、道路积水等问题。如今走进该小区,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平坦开阔的沥青路面映入眼帘,小区里的绿植花卉在秋日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该小区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内容,目前正在安装健身器材、路灯、监控道闸等设备。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关系着千万百姓的民生福祉。所以,不仅要改造外表的“面子”,让其改得好看,更要做好惠民的“里子”,让居民住得舒心。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聚焦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从家门口的配套管网改造等“小切口”入手,助力城市提档升级,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一个个在家门口悄悄“升级”的小幸福,正在让老百姓从安居走向宜居、乐居。 

老旧小区改造改什么、怎么改?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市遵循问需于民原则,从“政府配菜”变成“居民点菜”,居民观念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有效推动小区品质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让老旧小区改造发挥出最大能效。

我市按照“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建设要求,在295个老旧小区出入口安装智能门禁系统,推广安装人脸、车牌抓拍装置等设备,拟将设备自动采集的信息上传公安云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异常时间段频繁出入的人员、车辆予以重点关注,对长期无出入记录的空巢老人进行上门查看,提升小区安全防范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同时,成立小区党组织134个,强化党对小区管理的领导,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培养和提升群众自主参加并服从管理的意识,灵活采取物业管理、自我管理、社区管理等模式,对小区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在全市已改造的458个老旧小区中,40个小区由物业企业进行管理,172个小区由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其余小区由社区进行管理,推动小区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我市在“点”上推动老旧小区提质,重点补齐水电气、亲子养老等设施短板;“线”上推进特色街区改造,以市井气息、西康文化等特色为核心,建成雨城区八一路等特色街区;“面”上推动老旧城区提升,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加快建设雨城区胜利路——观音阁等一批城市更新示范区域项目。

老旧小区在变,老街也在变。“太美了,仿古屋檐、古朴青砖,行走其间宛若置身老西康,给人时光穿梭之感。”前不久,搬离市区八一路已久的市民傅云,约了多年前的老邻居回去“打卡”。她没想到,原来陈旧的街道,现在不仅干净整洁,还蕴含着满满的文化味。“漫步其间,还能感受到那熟悉的味道。”故地重游,傅云感慨万分。

2022年,为提升城市品质,雨城区依托西城片区老西康文化承载地,通过“翻新”居民楼外立面、“整改”原始街面、“保留”局部具有传统韵味和时代特色的建筑及院落风貌,打造八一路特色街区。将老西城街区营造成整体风貌较为统一的“老城新生”空间,激活恢复“老西城、新空间”商业载体,还原西康本来色彩,撬动西康老城记忆杠杆,城市人文特征得以彰显。

老旧小区蝶变更新,提升着民生“幸福温度”。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质效,在中心城区做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快确定施工单位,确保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以实质性进展支撑资金拨付,确保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拨付率9月底前务必达到40%,12月底前达到60%。我市其余县(区)将加强已开工改造项目的施工组织,不断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建设与资金拨付进度相一致,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让群众及早享受到民生建设成果。

汉源县富林镇沁园小区内加装的电梯

“一键回家”

全力推进电梯加装

秋日里,汉源县富林镇黎州大道沁园小区,一排排整齐崭新的电梯在阳光下散发着亮眼的银色光泽,成为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沁园小区作为汉源县首个成片加装电梯的小区,共有 17台电梯实现加装,居民由此畅享便利出行。

“以前下不了楼,我就趴在窗口往外看,心里闷得很。”年迈的邱婆婆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出行都得靠轮椅,而这也让住在三楼的她只能“望楼兴叹”。自从前年康复出院后,老人便没再下过楼。后来,她所在的楼栋启动电梯加装,她终于可以通过“一键直达”去到楼下了。“自从有了电梯,我就可以下楼晒太阳、散步了。”邱婆婆对此感到愉悦无比。

对于老旧小区住宅来说,加装电梯是一项繁杂又专业的事,而汉源县因为创新采用了“三个一”工作方法,便成功解决了电梯加装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今年以来,该县已成功增设77台住宅电梯,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在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该县巧妙地将加装电梯与其他项目相结合,并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民生实事,提升了基层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让更多人在“一键直达”中感受到幸福生活。

上下楼一事看似不大,却与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息息相关。为此,汉源县成立了县级专项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常态化运行机制。在这个体系的统一领导下,全县迅速行动,摸排出符合加装条件的40个住宅小区和782个单元楼。同时,在推进移民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时,也同步进行电梯增设工作,实现了“综合改一次”的目标。这种创新的工作模式不仅减少了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也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土地开挖的成本,为群众创造了更美丽、安心、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在资金方面,该县采取了“业主自筹,适当补贴”的原则,在省级补贴基础上给予每台电梯5万元的补助,并允许群众使用住房公积金来支付个人分摊费用,减轻了群众的经济压力。截至目前,共有323.68万元补助资金发放,并有27.4万元公积金提取支付。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信心。项目实施过程中,汉源县充分考虑了业主和相关方的意见,最终确定的决策方案既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权益,大大提高了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鼓励各方参与,并通过建立乡(镇)社区搭台、楼道长牵头、居民共议、法务中心调解等机制,让民众在民生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改变政府包揽做法的举措,激发了群众对于电梯增设的积极性和信心,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民主决策、联合参与等方式,广泛倾听民意,并确保各方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另外,该县还在小区居民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小区的电梯增设工作,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公平、合理的经验。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为电梯增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汉源县以创新工作方法为核心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电梯加装工作的成功,为其他区县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汉源县加装电梯工作也折射出了全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历程。小电梯、大民生,每一部加装电梯,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雅安的城市温度也蕴藏其中,并由此“一键直达”群众心间。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施工效果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讲,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要做好这项复杂的项目殊为不易,业主利益诉求多元、意见难以统一是电梯加装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怎样指导好、服务好、支持好电梯加装,考验的是电梯施工队伍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能力水平。随着电梯加装“民心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市已形成了“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独特加装电梯模式,并推动了加装电梯的全面开花。2023年,我市既有住宅电梯增设省上下达目标任务100部,截至目前已开工167部,开工率167%;完工93部,完工率93%。得益于全市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市越来越多群众能够实现“不离老宅,安享电梯”的梦想,幸福好生活“一键直达”,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雅安,一部部矗立的电梯成为改善民生的城市新风景,更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加码。下一步,我市将强化电梯增设工作组织统筹,各县(区)根据问题开展工作,将阶段性目标任务再细化、再分解,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全面压紧压实住建部门、街道、社区责任,进一步摸清摸准居民老旧小区改造和电梯增设需求,加强政策宣贯,妥善化解群众矛盾和工作阻力,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确保既有住宅电梯增设11月底前全部完工。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雨川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技术故障,投诉建议(含本app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情况)
请联系: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