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救援壮歌——解放军第37医院“4.20”抗震救灾纪事

2013-06-21 10:54 来源:雅安日报

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是战场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中,驻雅解放军第37医院医疗分队,是抵达震中芦山的第一支军队医疗救援力量,也是徒步进入宝兴的第一支军队医疗分队。

  ■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视察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时,亲切接见该院官兵代表,对抗震救灾和抢救人民生命的事迹给予褒奖。

  “现在还有20个地震伤员在医院治疗,他们痊愈出院时,我们要给他们买好车票、送上车,要对已经出院的伤员跟踪问效,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5月28日,记者走进驻雅解放军第37医院,该院院长杨人懿、政委雷辉刚正结合我市抗震救灾已转入加快过渡安置、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的实际,研究如何在灾区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援建工作事宜。

  “4·20”芦山强烈地震那一瞬已经写进历史!驻雅解放军第37医院牢记人民军队宗旨,把灾区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迅速组织官兵、医务工作者向天全、芦山、荥经、雨城灾区挺进,向受伤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驰援,全力实施救援,成为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杨人懿率医疗队闯关夺隘向“孤岛”宝兴挺进

  人民生命安危

  就是战斗的号令

  “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场生命救援的战斗已经打响。”当天值班的雷辉刚坦言。

  “哪里有伤员,就在哪里战斗!”“哪里有需要,就向哪里突进。”

  彭健是该院消化呼吸内科军医,也是一名党员。4月20日7时48分,彭健的女儿给他打了个电话,不久,他感觉房子在剧烈摇摆,当即就冲出家门直奔住院部大楼。彭健说,“出于本能的反应,住院部大楼是第一战场,必须保护和转移病人。”当他跑到住院部1楼时,骨科的医护人员已在进进出出奔跑着转移骨科病人。在4楼楼梯,值班医师王瑞、值班护士施德婷也正在护送24病床的病人下楼。彭建心里清楚,他所在的消化呼吸内科14病床、43病床、28病床的病人与24病床的病人一样,病情较重,无法行走。说时迟,那时快!彭健飞一般跑到楼上病室,背上28床的肝硬化病人就往楼下跑,其余病人则在其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全部安全撤离。彭健说:“转移和保护患者是抗震救灾的第一场战斗,没有一个病人因医护人员行动迟缓而滞留病室,也没有一名病人在转移中伤亡,很成功!”

  “当时情况十万火急,超声科护士高娟将1岁的女儿交给家人,就到人手紧缺的门诊将病患者转移完毕后,又随医疗小分队赶赴距震中芦山直线距离仅数公里的雨城区碧峰峡、中里、上里等灾区巡诊,接着又受命赴芦山接治伤员。”地震发生时,该院超声科主任、党支部书记邹林将妻子和4岁的儿子带到安全地带,立即投入转移病患者的战斗。他说,该科付麟力技师原本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进修,得知雅安地震的消息,立即请假返回。心内科主任姜大春说:“我既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党员,在转移病患者的战斗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军人的战斗精神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保护和抢救生命在地震刹那间,就这样成为该院上下无声的战斗号令。

  记者在该院日志上看到,地震后不到5分钟,随着该院政委雷辉刚一声令下,医务处主任王延安、政治处主任郑雷、护理部主任朱永梅、院务处助理员江海庆等各路人马各就各位。10分钟内,住院的251名病患者被全部撤出病房,转移至安全区位,300多名职工家属也全部进入避灾场。据门诊部主任刘彦山介绍,地震后12分钟,该院值班120第一时间赴市区姚桥新区接治第一名地震伤员。紧接着,该院值班120接报,同在姚桥新区方向,有1家3口人在下楼梯时遭遇不测,该院又迅速前往救治,然而,1人因伤势严重,经紧急抢救无效死亡,1人被抢救过来送往成都进一步救治。

  “从地震那一刻起,我们医院是在3条战线上作战。”该院呼消内科主任陈奇说,从8时02分起,该院一边应急自救,转移病患者。一边组织力量,紧急接治从灾区送来的伤员。同时又紧急抽调应急力量开赴灾区,展开生命救援。院务处处长陆有明坦言,37医院本身地处灾区,数幢楼房不同程度受损,是否安全还尚待定论。就在大家都居无定所的情况下,9时29分,他率该院第一支医疗小分队全员抵达芦山县城,成为第一支进抵芦山的医疗救援队伍。10时15分,该院36名医护人员携带野战X光车、手术车、发电车等设备,组成第二支医疗分队,在院长杨人懿,副院长封宗超的率领下开进芦山。

  “现在回过头来看,只有时刻装着人民生命安危,灾难突降时,才会这样把人民生命安危作为战斗号令,动如排山倒海,急如雷鸣电闪。”骨科医生毛志有说,“从市区到芦山县城只有30余公里,可一路上不时有余震发生,沿途还有飞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当我们进入芦山县城时,‘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把伤员生命举起

  人民生命安危

  就是使命的召唤

  “全体人员立即归队!”这是该院麻醉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侯景利从成都返回雅安途中,向全科人员发出的一条短信。他说,虽然抗震救灾的抢险救灾阶段以伤亡最小为标志,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值得我们总结并运用到今后工作中的经验太多,太多!

  侯景利说:“我不仅要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指战员们致敬,还要向麻醉科的全体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据介绍,4月20日地震发生后到中午时分,该院设立的应急临时手术间同时开展2台手术,而随着生命救援力度的加大,芦山方向送来的伤员在不断增多,麻醉科当天就在住院部大手术间做了4台大手术,在临时手术间做了7台手术和1例急诊气管插管。在震后余震不断的这种医疗条件下,护士彭璐的小孩才7个月,护士杨霞怀孕4个月,军医张鹏、胡桃在地震发生前刚做了一台急诊手术至凌晨4时,护士长王丽君、副主任魏敬松的小孩都没人照顾,但全科医务人员都坚守岗位。

  检验科主任崔涌泉坦诚:“许多医护人员都身处雅安地震灾区,都有需要他们照顾的家人,但一个个都坚守在岗位,这种自觉的行动,是用舍小家顾大家所不能表达出的中国人的一种本能,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雨城区中里镇中里村4组一位年过半百的村民家房屋倒塌、电线短路,致双腿重度烧伤。该院普外烧伤科主任薛林带领科室人员迅速为患者进行急诊烧伤清创冲洗术。同时,护师罗静又立即为其建立起两路静脉通道,快速给予晶体、胶体交替输入扩容,使患者转危为安,渡过烧伤后急性休克期后,转送至成都军区总医院续治。薛林说:“当时,护士长罗洪利考虑到伤员的精神几近崩溃,还专门召开紧急护理会议,由护师刘云霞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

  薛林是该院赴芦山医疗分队队员,也是一名党员,他说,在医疗救援的另一条战线芦山,医护人员进行的战斗也异常激烈。地震发生后,宝兴一度成为“孤岛”,芦山通往宝兴的省道210线充斥着巨石、碎石,不时有塌方、滑坡发生,车辆无法通行。4月21日凌晨6时30分,院长杨人懿就带领27名医疗分队队员,从芦山县城出发向宝兴挺进。但是,通往宝兴的陆路只有绕道天全县老场乡一条宽约3.5米的水泥路,且大溪姥电站路段又因塌方而中断。医疗分队在经过老场乡时,当地村民纷纷救助,杨人懿将医疗分队一分为二,一路就地为受灾群众治疗,一路继续徒步向宝兴。

  作为医院副院长、徒步走进宝兴的医疗分队副队长,封宗超对此深有感受:“在到宝兴途中又遇一处危险区域,杨人懿首先冒着生命危险越过险区设立观察哨正要指挥队员通过,不料,飞石、塌方接踵而至,道路再次中断。12名队员又分成2支小分队,一路沿公路徒步开进宝兴,一路沿宝兴河畔小路逆流而进,经九死一生,终于在4月21日下午1点会师宝兴县灵关镇,在救治了一批伤员后,于下午5点10分进驻宝兴县城,成为第一支徒步进入宝兴县城的军队医疗分队。”

  据信息科主任吴庆华介绍,从4月20日9时29分抵达芦山展开医疗救援工作开始,截至5月22日,该院共接诊伤员8048人次,巡诊27549人次,收治684人次,手术53人次,后送220人次,防疫消杀面积达37300平米。

  该院副院长胡友根坦言,37医院身处灾区,在自身遭受损失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救援力量,而且在地震灾区水、电、气、粮相当匮乏的环境中,每天工作远远超过十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这就是强烈的使命感使然。

雷辉刚(右一)送灾区康复出院群众回家

  人民生命安危

  就是挺进战场的动力

  该院放射科主任傅强介绍,地震发生那天,该院放射科技师、党员李必正在家中照料临产的妻子,他把妻子搀扶到楼下安全地带后,正要请妻子理解,支持他返回医院。不料,妻子眼里饱含着眼泪对他说,“市区都震得这么凶,震中芦山不晓得有好多父老乡亲等着救治,可能还有许多伤员要送到市区,我都已经平安了,你快赶回医院去,千万要小心啊!”

  在妻子最需要李必呵护的时候,李必毅然走向了他的“战场”,与放射科同事们一道,及时为136名伤员做CT检查289人次,为99名伤员做CR检查217人次,为8名伤员做MRI检查10人次,在72小时的生命救援黄金时间里一直坚守在岗位。

  创伤显微外科护士宋丽姣在市区的住处距离医院2公里,在护士岗位上工作了10个年头,每天都从事着为病人打针、发药的平凡工作。当她从住处赶回医院与值班同事们一起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后,无意中从电视画面上看到震中在龙门乡,“我一下子好想大哭一场,我的家乡就在哪里,那里有我的父母,还有我3岁的可爱女儿!”宋丽姣说:“尽管护士工作被人看着机械而简单的工作,也不被人们所注意,但经历了‘5·12’,我更深知护士岗位的重要。”就在她一个个电话打向家乡都无结果之时,到姚桥新区接治第一个地震伤员的值班“120”的鸣笛声由远而近。

  宋丽姣迅速奔向临时抢救区,只见伤员休克,口唇发白,生命垂危,“被诊断为胸、腹联合伤、骨盆骨折、全身多处挫伤,伤势非常严重。”宋丽姣与同事们迅速给伤员建立静脉通道大量补液,给氧,抽血,深静脉置管,导尿,交叉合血,经过半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工作,伤员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正常。21日中午,宋丽姣随医疗队到芦山接护伤员,恰巧在雅安红十字医院做外科医生的丈夫也在芦山灾区,各自单位领导得知他们的情况,安排她与丈夫回家寻找父母。宋丽姣说,“一见面,母亲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都垮了,今后怎么过啊’!接着,母亲又催促我赶紧回去,有好多人等着你们呢!”

  “孕妇骨盆骨折,大腿大面积撕脱伤,意识不清,腹中胎儿已经8个多月。”“立即手术!快!”该院骨科主任朱灏、妇产科主任骆晓梅返回医院后,就为一名在地震中受伤的孕妇做手术: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扩容、手术铺单、切开皮肤、取出胎儿……最终,手术很顺利,大人小孩都平安。震后当天,朱灏带领骨科医护人员接诊、处置伤病员100多例,完成急诊手术9台,实施清创缝合、牵引术、石膏固定术、手法复位术等60多人次。

  在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37医院医护人员在岗立即响应,休假自动归位,把人民生命安危作为挺进战场的动力,忘我的为伤员、为人民生命安危不懈战斗!体检科主任周林在上海休假,闻知芦山地震,立即买上飞机票于地震当晚11时返回医院。护士长朱永梅的丈夫和哥哥朱永周都已投入抢险救援一线,她把年仅7岁的女儿托付给同事的母亲,就迅速归位。转业待地方安排工作的军医郎志钢,地震后不到30分钟也自动返回了医院。

  地震中,该院院党委组织一切力量,挺进伤员最需要的地方,在手术室抢救区摆开生命救援的战场。地震第一天,该院基本指挥所诊治地震伤员187人,后送伤员110人,开展手术6人;赴芦山医疗分队从地震当天9时29分进驻芦山,到第二天凌晨4时做完一台手术,共接诊伤员180人,后送伤员110余人。

骨科主任朱灏战斗在生命救治一线

  人民生命安危

  就是救治的动力

  作为该院赴芦山医疗分队队员,妇产科护士郭晓姣记忆犹新,医疗队刚到芦山县医院,车刚停稳,医疗设备还没展开,就有灾区群众边跑边喊“有胸外科医生吗?有胸外科医生吗?”正在医疗队员们循声应答之时,一位伤员在亲友们的护送下出现在眼前:伤员全身多处受伤,胸骨骨折,“已经出现心跳骤停”。刚刚赶到的该院胸外科医生熊开军立即对伤员进行抢救,应急配置的呼吸机、监护仪都派上了用场。郭晓姣说,“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后,伤员的心脏终于复苏。”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每一名共产党人的永恒坚守,也是部队官兵赤胆忠心和光荣职责。”谈及抗震救灾初期的生命救治,雷辉刚动情地说,当时应急响应,要立即组织自救,同时要组织手术室值班医护人员,检查设备、仪器,随时为地震伤员手术做准备。而手术是精细度要求相当高的技术活,环境条件要求高,地震刚刚过去,面临的困难很多,还有余震频频发生带来的危险。医院在接治一名头部受伤、不满3岁的小孩手术过程中,果然出现一次次余震,神经科主任李讯、创伤显微外科主任梁志飞和所有医护人员镇定自若,没有一个离开,成功挽救小孩的生命。

  “地震后,一般以骨伤、烧伤、脑外伤的伤员居多。”该院军医、党员仇忠辉和郑媛有过“5·12”医疗救治的经历,他说,“救治生命,就是运用科学医疗知识创造有效救治方法的动力。”4月22日,仇忠辉根据“4·20”地震前两天救治伤员、天气炎热、时值H7N9流行等情况,按照时令、雅安地域特点,运用自己的特长研究大灾之后防大疫的方法,当天与该院中药房的同志们协商,拟制出了“新加香薷饮”加减的“祛暑防疫中药剂”,由中药房每天熬制汤剂1500人份,适时提供给医院和灾区部分人员饮用。他说:“作为一名军医,多贡献一份智慧和知识,也是在为增强救治力量和有效救治伤员出力。”

  26日下午17时20分,成都军区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宝兴抢险救灾一线,对该院官兵和医护工作者时刻心系人民安危,全力展开生命救治给予高度赞扬。

  杨人懿告诉记者,在我市抗震救灾转入过渡安置阶段后,该院已派出多批次医疗小分队于5月下旬,连续一周时间进入雨城区上里、中里、碧峰峡、草坝和芦山县龙门等乡镇巡诊,并初步确立了一些联建点在我市灾区医疗重建中,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援建工作。

院长杨人懿、政委雷辉刚研究部署救灾任务

  人民生命安危

  就是向前的信念

  “雅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所辖6县2区都留下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37医院党委“一班人”认为,雅安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已转入过渡安置阶段了,发挥优势,大力支持,积极支援雅安灾后重建,37医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该院1938年组建于山西,先后完成了“陕中战役”等13项重大军事卫勤保障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又投入到成昆铁路、川藏公路等6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的应急医疗保障,1969年12月进驻雅安。近年来,该院参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龙池清淤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支援保障任务,先后被总后勤部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总部“后勤训练一级达标单位”,成都军区联勤部“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医院党委被川藏兵站部党委表彰为“先进党委”,2010年该院被成都军区荣记集体三等功。

  2010年12月,在军地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下,37医院党委和雨城区委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共同开展了军地党建联建“千里川藏线红飘带行动”,川藏兵站部政治部和雅安市委组织部领导对新时期军地联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希望。

  在抗震救灾中,该院党委和全院医务人员叫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生命重于泰山”“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群众”的战斗口号,仅在该院基本指挥所,第一天就收治地方受伤群众130人,其中重伤27名,手术21台,后送危重病人9人;第二天收治地方受伤群众39人,其中重伤7人,手术6台,后送危重病人23人;第三天收治地方受伤群众18人,其中重伤5人,手术3台,后送危重病人5人。

  雅安对于军队医疗专家来说,就是抗震救灾的前线。院长杨人懿说,该院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和熟悉雅安市情的优势,在基本指挥所搭建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中心,成功实施53台大型手术。“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等驰援灾区的军队医疗机构也来到了37医院增援。”杨人懿告诉记者,一名伤员的小腿开放性骨折,送到医院时已严重失血,要保住生命,只有截肢的把握最大。可是,对于这个只有20多的年轻人来说,以后的人生道路将是何等不易。该院专家会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家反复查看、多次讨论,决定对伤员实施保护性手术,“手术从凌晨1时,一直到清晨6时,伤员的腿终于成功保住了。”

  “不管身处何地,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向着伤员最需要的地方,向着最高的标准前进,这是我们抢救受灾群众生命的信念。”疼痛康复科主任刘玉生、药剂科主任黄体军、五官科主任谭国琴、医学工程科主任周奎、泌尿外科主任孙新民、血透科主任贾勇等坚持战斗在医疗救治第一线。

  在“4·20”抗震救灾的日子里,驻雅解放军37医院官兵和医务工作者,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装在心中,在芦山强烈地震灾区为5个区县35个行政村近2000户村民进行巡诊,同时在抢险救灾任务部队巡诊4360余人次,接治的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并发症,得到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卫计委医政司等军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走过75年光辉历程的这支英雄的野战医院,为该院辉煌历史新添一曲生命救援的壮歌。记者 彭华 采写 吕兵 肖远 供图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监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设计开发:市政府办电子政务科(0835-222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