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兴产业 创新理念谋幸福——宝兴县穆坪镇雪山新村村民的幸福之变
雪山新村位于宝兴国家4A级景区“熊猫古城”西面的半山腰上,隔涛涛宝兴河相望,用一条弯弯的盘山道,与山外世界互为相连。
山坡上,新村外,即便只是驻足于山门前,也能感受到这座以自由聚落式、微组团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新村,不同他处的美。
“阳台晒坝、前庭后院;穿斗结构,座脊加盖;鸡犬相闻,圈舍分离;栽瓜种菜,宜居宜业”的整体风格,充分尊重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在无声中展现着属于这里的平凡和幸福。
漫步其间,在新村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宝兴县城及周围的秀美山色,在这处被誉为县城“西阳台”的新村尽收眼底。
这是今日雪山新村满满的美景,与“4·20”灾后重建伊始那个曾无人问津的破旧山村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谈及其间滋味,不少村民这样说道:“灾后重建造就了雪山新村的美丽,内涵式新村发展模式,则造就了新村的长久富足与幸福。”
美丽的雪山村
幸福生活从“新”开始
从穿县城而过的省道210线侧,经“泸州廊桥”驶过宝兴河,雪山村与山外世界相连的山路,即呈现于眼前。
虽名为山路,但却很平坦,就连蜿蜒盘旋而上的过程,也能带着一种可欣赏不断变换风景的惬意。
行至村口,车在停车场稳稳停下。“过去,路就只能到这里,若想进入村内,只能选择步行。”村文书马万华说。
与相遇村民攀谈,过去雪山村的旧貌,逐渐呈现。
那时,雪山村4个村民小组中,仅有新江组实现路通。每年多达上百吨的生产生活物资进出,仅能依靠骡马运输。
也正受制于交通不便,至2013年时,潘族组、雪山组、大坪组等3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所住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且房龄也多在30年以上。
也正从那一年起,雪山村的路,开始有了更多喜人变化。
2013年10月30日,长2.8公里、宽4.5米的潘族组的泥石公路全线贯通。2015年,潘族组至雪山组至大坪组,长11公里、宽3.5米的毛路全线贯通。2016年10月,潘族组公路实现全路段硬化。同年8月,新江组原有1.5公里通村公路也完成升级,其中700米路段进行了加宽。
如今,通过新建或完善,雪山村早已全面淘汰了骡马运输,初步实现了道路全通。
兼职大坪组组长的马万华算了一笔账:1车8吨的货物,运输成本最高只要600元,相比骡马运输可节约近1000元成本。
与路一起改变的,还有雪山村因发展模式改变,闯出的另一条发展新路。
“过去,这里村民除务农外,更多靠外出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雪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安说,在宝兴党委、政府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该村在2015年成立了雪山福民专业合作社,迈出了发展高端特色民宿旅游接待的第一步。
今日雪山新村1号民宿“管家”李贵勇,即为受益者之一。
就在这个月初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每当游客前来咨询或入住,他和家人总会拿出山上采摘下的野生猕猴桃和野生板栗招待客人。“这是我们接待客人的宗旨之一,就是要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不仅这些,如李贵勇所说,按照发展之初就确定的思路,雪山村的所有民宿客栈均以行业内最高标准配置接待设施。“不少客人在住过后都说可与四星级酒店相媲美。”
专业的背后,是丰厚的回报。
仅是这个国庆黄金周,李贵勇就依靠民宿住宿、民宿餐饮获益10000余元。而在整个新村,从9月30日至10月6日,雪山新村民宿客栈入住率均保持在90%左右。尤其是长假前3天,更是达到了100%。
更多幸福由“我”创造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雪山新村已逐步形成“以可持续民宿旅游业为主,以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为辅”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基层党建新路。
由此出发。以集约化发展思路,率先成立以旅游发展为主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精心打造特色民宿旅游,让旅游新业在这里兴起,让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但再好的发展模式也需不断创新,才能突破初期快速成长后,常会遇见的发展‘瓶颈’。”李德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6月15日,“雪山村民宿旅游运营合作签约暨SMART乡创学院(雪山站)揭牌仪式”在雪山村举办。中国扶贫基金会、乐宿(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雪山村福民专业合作社在这里达成共识,顺利签约。
话间,李德安多次提到一个人——徐晓丛。从2013年至今,从最初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员在雪山村开展扶贫工作,到如今的乐宿副总经理、SMART乡创学院院长,她亲历和见证了雪山村的幸福变迁。
如今,经过数个月的精心打造,雪山村民宿旅游,已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新变化。
玉米、南瓜、辣椒、黄瓜……无一不是再普通不过的农产品。在9月下旬开幕的雪山村首届丰收节上,它们在经过精心设计后,或成为花车、或成为墙画,甚或成为田野间常见的小昆虫,在村民们的房前屋后,生动形象地展示着这里浓浓的乡间“土味”。
正如徐晓丛所言,这些作品饱含了对自然的感恩,更展现了雪山村村民对生活的态度。
不仅这些。更多的农产品,则在精心包装后成为同样充满乡土气息的伴手礼。初步尝试的,有辣椒酱、竹笋、野菜、蜂蜜等。以辣椒酱为例,包装上甚至还有制作者的居住地和姓名。
“产品销售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人员周晓琴说,过去更多由村民自行在市场中销售,现在则可通过新销售平台的搭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打响雪山村品牌和知名度的一张张好牌。
其间,周晓琴还特意提到了一件事。
今年8月25日,经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组织,由尼泊尔国内各个地区组成的考察团,来到了雪山村。
从家园重建、文化重建到产业重建,从建房子修公路到民宿旅游发展,再到产业扶贫、精神扶贫和小额贷款等政策的推行,尼泊尔考察团成员在了解雪山村巨变时,更对这里的发展成效由衷点赞。“这件事让我和不少村民都觉得非常自豪!”周晓琴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