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张想”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成了全球的“第一步”

来源:
2017-04-14 18:09
浏览:
收藏 打印

放归“张想”

回捕淘淘检查身体

回捕张想进行身体检查

淘淘在树上

淘淘走向野外

冶勒发现张想

张想在树上

张想在树上

张想在野外

“张想”,2011年8月20日出生,全球首只人工繁育母兽带仔野化培训雌性大熊猫。父母均来自邛崃山系的野生大熊猫。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开展了为期2年的野化培训,2013年11月6日,在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海成功放归。

近日,记者从四川栗子坪国家自然保护区获悉,时隔3年“张想”迁徙到凉山州冶勒自然保护区。本次发现地距离“张想”被放归地点直线距离约30-40公里。距离虽短但对于旅行家“张想”来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如何跨出全球“第一步”的呢?

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4.7万公顷,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良好,食物充足。该区域目前野生大熊猫数量在30只左右,密度较低,野生大熊猫与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大熊猫发生竞争打斗的可能性较小。该保护区已先后吸引了“泸欣”、“淘淘”、“张想”、“雪雪”、“华娇”、“华妍”、“张梦”的入住。2014年,石棉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称号。

2013年11月6日,天气晴。当身穿熊猫服饰的工作人员打开笼子,大熊猫“张想”在石棉金色的阳光中走进了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从“张想”走出的第一步开始,它将开始独自的野外生活。“张想”也成为全球放归野外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

人工繁育的大熊猫经过挑选后会进行野化培训,培训合格的大熊猫将享受到野外放归待遇。放归前,工作人员会在大熊猫皮下埋植国际通用的ID身份卡,佩戴具有全球定位和无线电遥测功能的GPS颈圈,以便放归后进行数据收集与活动检测。

据介绍,2016年2月,“张想”离开保护区现身擦罗乡上里村,当时保护区组织了一次回捕,被“张想”给逃走了。同年5月“张想”现身紫马保护站区域,红外线相机拍下“张想”影像。6月份旅行家“张想”移动到麂子坪保护站区域。一直到2016年9月,“张想”一直在紫马与麂子坪两个区域内活动,“接下来就是今年2月26日,‘张想’在冕宁县玉儿坪被当地保护站红外相机拍摄到。”张堪说,玉儿坪位于凉山州冶勒自然保护区。值得注意的是,麂子坪保护站区域位于公益海种群区域与石灰窑种群区域的交界处,此处离“张想”被拍到的玉儿坪仅一道山梁之隔。

石棉一带存在着动物迁徙走廊带,分别是:“泥巴山走廊带”和“拖乌山走廊带。”全球放归野外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张想”从放归时的公益海种群利用拖乌山走廊带迁移到石灰窑种群区域,实现了小相岭大熊猫种群内两个相对独立的局域种群间的迁徙,标志着大熊猫野化放归取得突破性成果。因此在张堪看来,“张想”是全球目前监测到的第一只通过走廊带实现两个独立种群迁徙的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的“猫”。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胡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