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要留存更要流传——雅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调查
6月11日,第11个文化遗产日。
在雅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县(区)级“非遗”项目83个。
雅安有着如此多的“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如何?
现状
名声响种类多底蕴厚
6月6日,荥经县砂器一条街,朱氏砂器的制作作坊内,传来阵阵赞叹声。
旅英艺术家欧阳昱伶在车间内创作“喜马拉雅山脉”。一堆黑色的泥土,在她手中的“竹刀”刻划下逐渐变化。山峦起伏,微缩版的喜马拉雅山脉慢慢成形……
“早就听说了荥经砂器,这次终于看到制作的全过程,并亲自体验了一把。”欧阳昱伶是第一次到荥经,专门来参观体验荥器砂器的制作技艺。
朱氏砂器的传承人朱庆平,对欧阳昱伶这样的艺术家,表达出极大的热情,陪着她一起全程参观荥经器的制作过程,并现场与她互动,一起制作荥经砂器。
在雅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荥经砂器,还有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和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原生态多声部民歌。
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19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县(区)级“非遗”项目83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人、县(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3人。
雅安“非遗”,吸引着众多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也以独一无二的特色走出家门,向世人展示着独有的魅力。
宝兴县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杨明星等人,无数次登上舞台,甚至是央视的舞台,向众人展示雅安“非遗”的魅力。
2006年,央视民歌盛典,杨明星带着杨明春、杨建芳、杨泽英、咔西拉姆等16位民歌演唱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央视的舞台,让电视观众聆听到天籁般的歌声。16位演唱者在央视演播大厅唱起部落千年古歌时,千里之外的整个山寨人高兴得用喜悦的泪水来庆祝。
不仅仅只有国家级“非遗”才有这样的魅力,在雅安,省级和市级的“非遗”也吸引着众多民俗学者和文化研究者的目光。
以石棉县蟹螺乡的尔苏木雅文化为例。早在十多年前,蟹螺乡的“环山鸡节”和“晒佛节”所展示的尔苏木雅文化,就吸引着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文化学家李星星的目光。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李星星写成《蟹螺藏族--民族学田野调查及研究》,对蟹螺的民俗进行了研究和剖析。
经过当地政府和文化学者的努力,如今的尔苏木雅文化已是名声响亮。近年来,石棉县组织民间艺人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的演出,带领木雅民族文化传承人走进清华大学,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等。
无独有偶,雅安藏茶、荥经棒棒鸡、蒙顶山茶等传统的制作技艺,也多次被央视等媒体采访,并在全世界传播。
2012年的春节后,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摄制组赴我市荥经县龙苍沟镇进行专题节目拍摄和采访。面对悠扬、婉转、动情的《你究竟爱谁》竹号独奏,摄制组成员由衷地赞叹:“用竹号吹萨克斯独奏曲,而且吹出了萨克斯的味道,这简直就是东方的萨克斯。”
从单调的“呜嘟嘟”到多彩的“哆来咪”(传统的竹号只能吹奏“呜嘟嘟”的音调,近年来,经过改良后,可吹奏出更多的音节),从“犹抱琵琶半遮面”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到一次次的惊艳亮相和广为传播,荥经竹号在传承的同时得到了发展。
困惑
个别“非遗”传承“断档”
6月8日,名山区前进乡六坪村村委会办公室内,静静地躺着几个“纸马”和唢呐等。
这是名山马马灯的表演工具。从上世纪30年代起,马马灯就在名山各个乡村里,以“演唱”“破阵”两种形式表演;曲牌简单易学,群众喜闻乐见,常于春节期间走村串户。在2006年10月,名山马马灯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市级“非遗”,马马灯的传承人是六坪村72岁的郑朝仁。他从20多岁就开始融入到这项技艺中,但他所传承的马马灯表演艺术,只有到春节时,或有人请求时,才会进行表演。
“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郑朝仁说,近年来,为了传承马马灯这一民间艺术,当地相关部门和他都四处搜集资料,寻找表演者。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已经形成了20多人的稳定队伍,但却少有年轻人参与,队伍中年龄最大的80岁,年龄最小的40多岁。
与名山马马灯一样,荥经竹号、汉源老太庙花灯等民间传统民俗表演,也存在着缺少年轻人参与,面临“断档”的局面。
最为严重的是汉源彩塑。
汉源彩塑,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汉源的一项民间手工艺术,用泥土捏制各种人物的形象,被人们称为“捏真容”。早在2013年记者采访汉源彩塑时,它就处于“濒危”状态。当时,汉源彩塑的传承人曹润洪已是84岁,并已“封刀”,不再制作汉源彩塑;他的作品多散落在民间,家里存放得较少。曹润洪的后代也在学习,但只有他的女儿初步掌握了该技艺,而他的女儿远在北京从事广告装饰工作;他的孙子虽学美术专业,但对于彩塑传承“兴趣不大”。
如今,汉源彩塑的魅力,只能从曹润洪散落在汉源乡间的作品,去感受它曾有的辉煌。
采访中,很多文化学者提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些民俗类的“非遗”传承,在年轻人中的关注度、热情度不高,导致很多“非遗”项目因缺少传承人而举步维艰。
措施
培养合格的传承人
6月7日,名山区蒙顶山半山腰,蒙顶山茶手工制茶人黄学云的制茶作坊内,来自福建的郭炜峰正在学习蒙顶山茶中蒙顶黄芽的手工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虽然黄学云的名字没有进入“传承人名录”,但3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手工制茶,传承着古老的手艺。郭炜峰正是看中这一点,专程前来学习的。
“蒙顶山茶手工技艺,在名山,很多人都会,达到‘全民传承’的感觉。”郭炜峰在3月初来到名山,在3个多月的学习中,他发现蒙顶山茶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不神秘,在名山茶乡的众多手工制作作坊内,很多制茶人都会。
为何这个“非遗”技艺,能够得到如此好的传承?
“这与雅安茶产业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博学院教授曹洪说,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很多人自发地学习制茶技艺,让这一技艺得以很好的传承。可以说,在雅安茶乡,制茶人就是传承人。
无独有偶,作为蒙顶山派茶技的传承人之一,刘绪敏的小屋内,常常会接待从全国各地前来拜师的学徒;而在荥经砂器一条街内,朱庆平也常常接待来自各地的诸多学徒。
“我想办个培训班,专门培养荥经砂器的制作者。”朱庆平说,他的砂器厂早已经是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近年来,随着荥经砂器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荥经砂器的发展潜力,于是很多人前来学习。
朱庆平的培训班没有学费,还要给学员工资——因为制作辛苦,很多学徒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学的人多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的机会才会增大。每一个学徒都是希望。”朱庆平说,他正与旅英艺术家欧阳昱伶商量,邀请欧阳昱伶与他合作,成为荥经砂器培训班的客座教师。
人才培养是朱庆平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市非遗保护中心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对雅安藏茶、蒙顶山茶、荥经砂器等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每年举办雅安市“非遗”保护培训会,邀请省上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同时,通过现场会、座谈会对“非遗”管理机制、传承人保护、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等进行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才能更加切实可行。”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保护和传承,我市一些“非遗”项目得以留存和发展。图为天全县的“非遗”项目——牛儿灯表演。
传承
“全民”皆是传承人
“断档,与‘非遗’的生命力和经济效益有关。”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认为,我市众多的“非遗”中,如南路边茶(雅安藏茶)、蒙顶山茶、荥经砂器等,还有美食类的“非遗”,如荥经棒棒鸡、荥经挞挞面、天全桥头堡鸡等,一直都进行着与商业有关的活动,拥有了经济效益便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而民俗类的“非遗”,如名山马马灯、荥经竹号等,因为没有经济效益而面临“断档”的局面。
针对“非遗”项目的“断档”现象,我市早已开始行动。
2011年,我市成立的雅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是全省市州中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该中心对雅安境内的“非遗”项目开展了项目普查、名录建立、传承人认定命名等工作,积极指导县级相关部门做好“非遗”保护日常工作。我市还通过聘请专家评审、政府召开部门联席会专题审议、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等形式,由市、县(区)两级分别审议、认定、公布了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使全市“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承保护机制初步建立。目前,全市8个县区中已有7个县区成立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好的平台与基础,从资金和人员上得到了保障。
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传承人已成为雅安“非遗”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众所周知,“非遗”蕴含着一个地域人群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而传承人是“非遗”的灵魂,没有传承人,“非遗”将不复存在。
“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能得到很好的传承,而且能够走进央视,正是得益于相关部门努力保护的结果。”杨明星说,当地在小学内开设相关课程,对年轻人进行培养,“现在,传承后继有人。”
“非遗”传习所,也承担着这个重任。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传习所、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天全县牛儿灯传习所、荥经竹号传习馆等在我市相继成立,成为“非遗”技艺传承和成果展示的主要阵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同时,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我市建立“非遗”展示宣传窗口——市文化馆建立“非遗”展馆,市博物馆建立茶马古道展馆,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非遗”专栏,下一步,我市还将利用市电视台新媒体建立“非遗”网页。
同时,注重“非遗”项目所在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石棉县环山鸡节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等传统村落内的民居和古建筑得到整体保护。目前,宝兴、芦山、汉源、石棉“非遗”专题馆也在相继建设布展中,预计今年内完成。
雅安日报/北纬网实习记者任思瑗记者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