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文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的建议》(第05040043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博物馆与教育工作结合的关注与支持,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对推动我市博物馆教育发展意义重大,我馆已认真研读,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博物馆与教育工作合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现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2家,历史综合类、纪念馆类、自然生态类等类别均有。分别为雅安市博物馆、雨城区、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汉源县博物馆、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芦山4·20强烈地震纪念馆和雅安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为加强博物馆与学校联系,全市共5家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雨城区博物馆、荥经县博物馆、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雅安生态博物馆)与30余所学校签署了馆校共建协议。博物馆研学活动不断创新:2023年,雅安市博物馆和西康博物馆被公布为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四个研学课程被列入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课程推荐名单;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的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目前还开设了川剧体验、拓片制作、小小讲解员等一系列研学课程。传统参观活动也有所提升,为更方便学生参观,博物馆将馆中展陈通过展板、PPT等形式,带到学校去。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安排了专业讲解员为学生介绍馆藏文物,讲述汉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相关历史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感受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2024年,博物馆联合学校开展了近50场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万人次。
然而,正如您指出的,当前合作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及时优化调整。参观讲解方面,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在研学内容方面,部分主题和教学大纲结合不紧密,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博物馆研学工作情况
2024年,雅安市联合学校组织了多批次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研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参观讲解,还增设了简单的手工体验环节,如制作简易的汉文化拓片、绘制茶马古道主题绘画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研学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研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体系融合度不够,未能很好地辅助学校教学。此外,在研学活动组织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活动的引导和管理存在不足,影响了研学效果。
三、博物馆研学提升措施
(一)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联合学校,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共同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邀请学校教师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将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针对历史学科,开发以本地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利用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对于美术学科,结合馆内艺术藏品,开发艺术鉴赏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开发特色课程与教学资源
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结合学校教学需求,开发涵盖历史文化、自然科学、艺术欣赏等多领域的特色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采用情景模拟、小组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历史文化课程中,设置“穿越古代”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人物,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对博物馆内的动植物标本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此外,还将搭建线上课程资源平台,上传课程视频、文物资料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三)实施“博物馆+”教育模式
进一步鼓励学校将我馆作为重要的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主题讲座、创意活动等。围绕特定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或社会热点,策划系列主题教育。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主题手抄报展览等活动;以三国文化为主题,举办三国知识竞赛、三国人物角色扮演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内涵。加强与学校各学科的联动,开展跨学科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争取政策支持与保障
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争取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特色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确保经费合理使用,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五)提升博物馆的儿童友好性
在展览内容与形式上,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运用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展览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文物展示中,增加动画演示、语音故事等,让文物“活”起来。在空间布局与服务设施方面,设置适合儿童身高的展柜、专门的观赏区域和休息区,方便儿童参观。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如亲子文物修复体验、亲子文化寻宝等,增进亲子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改变博物馆沉闷的固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