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市卫生局 发布时间:2010-08-25 11:31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市卫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2009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工作实际和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为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重大疾病防控和“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构想,坚持城乡一体化、软、硬件同步发展和兼顾医疗供需双方需求的原则,找准雅安卫生发展定位,全面推进雅安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雅安卫生行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具体目标

1.2015年,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全面完成,设备配置明显加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张,每千人卫生固定资产额在全省领先。

2.2015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全市统一的补偿方案和成都经济区保健卡一卡通,全面实施门诊统筹,逐步提高住院报账比例和保障水平,住院病人最高报账额达到全国人均收入的6倍,政策性住院补偿率达到60%以上。

3.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免费、均等提供。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0.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8‰;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下降到245/10万;儿童疫苗接种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实现健康教育的全普及;慢病、老年人和重症精神病管理率达到100%。

4.2015年,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0%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

5.2015年,无偿献血量占总量的比例保持在100%,二级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达到85%以上,三级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5%以上。

6.2015年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全市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成都经济区内和与省卫生厅的数据交换,使全市卫生数据资源供需双方共享。

7.2015年,卫生人才总量基本适应我市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新增卫技人员1000人以上,高级专业人才增加200人以上,我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人以上,卫生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卫生人才配置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分布趋于合理。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和任务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一)建立健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市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强化县(区)公共卫生单位建设,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和基层单位社区服务站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市、县(区)公共卫生机构要将职能转向工作计划、安排、指导、检查、考核评价等管理层面,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全部下沉到基层网点,要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充满活力,高效运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推进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点的建设,加强雅安市紧急救援中心(120)装备,完成全市应急指挥机构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成都经济区建立区域重大传染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卫生应急人员技术水平和卫生应急能力。

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卫生工作。

(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发展圈,以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医疗体系。

第一层,全市以雅安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主体,建成全市的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中心,与成都经济圈实现医疗资源互相共享。

同时,要从西部交通次枢纽出发,精心打造和建立4个医疗二级中心:雅安东部及中心城区以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雨城区医院)和雅安市中医院(雨城区中医院)为二级中心;雅安南部以雅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为二级中心,覆盖邻近甘孜、凉山等地;雅安西部以天全县中医院为二级中心,以中医骨伤和创伤医学为特点,辐射到甘孜、阿坝、西藏等区域。力争在十二五末,二级中心综合性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的规模和水平。

第二层,以名山县、汉源县、荥经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等二级综合医院为主体,带动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发展,形成辐射本行政区域的组团型医疗圈。

第三层,原则上按照3—10万城市居民或按乡镇区划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强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旅游环线、交通枢纽区、自然和人文景区、移民定居点的医疗服务网点。

第四层,每个行政村和有需求的机关学校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民族、边远山区的社区服务站建设。通过以上四层实现全市基本医疗的全覆盖。

(三)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5年,全面开展门诊统筹工作,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实现成都经济区保健一卡通,方便农民群众受益。基本建立起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四)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全市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政策,逐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适应基层的补员机制,建立新的投入补偿机制、建立卫生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确保基层卫生单位有效运转。在此前提下100%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根据需要配备使用四川省补充目录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逐步提高基本药品目录的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主要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主要建设项目规划投入19.04亿元。

(一)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完成市人民医院和8个县医院门诊和住院业务用房改扩建任务,建设规模118000平方米,总投资44000万元。

(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基本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增强妇幼保健能力的业务用房改造及相关设备配置。总投资 1400万元。

(三)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建设项目。完成全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办公用房建设。建设规模12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

(四)中医机构建设项目。完成全市8个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模66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0万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市紧急救援中心应急调度指挥信平台建设,总投资650万元。

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全市联网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卫生数据的共享,总投资1000万元。

(七)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实施全员培训,支持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中专、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开展针对乡村医生的全科化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岗位培训,提高其综合服务的能力。总投资2000万元。

(八)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建一所村卫生室。完成全市1070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规模64200总投资5350 万元。

(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9项免费服务项目,总投入15000万元。

(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项目。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起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总投入78000万元。

(十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周转房建设项目。为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稳定基层卫生人员,拟争取建设33400平方米的职工周转房(按每个农村社区200平方米计算),总投资5010万元。

(十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污水处理项目。计划按每个100万元的标准,建设100个基层污水处理站,总投资10000万元。

(十三)雅安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四、大型医用设配配置规划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成本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全市规划配置甲类设备伽马刀1台,“十二五”期间市人民医院新增1台。

全市规划配置乙类设备CT14台,“十二五”期间新增2台。配置MR13台,“十二五”期间新增1台。配置DSA,SPECT,LA各1台。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民间医疗机构为补充,积极推进和完成公立医院改革。适当扩大雅安市非公有医疗发展空间,引入竞争机制,错位竞争、拾遗补缺,形成良性发展。适度从紧的前提下,允许在雅安城区内新增设少量上规模、上档次民营医院。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形式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原则上在城镇地区严格控制新增门诊部、诊所,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或企事业单位到农村开办门诊部或诊所。

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医疗器械行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扩大医疗服务供给,确保群众能及时得到基本医疗服务。

(二)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四)加强药品监管,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一是基本药物参加全省统一的网上集中采购,在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上进行交易。二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确定不同规模、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三是制订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四是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发挥医疗机构和药学技术人员在规范临床用药中的作用。五是加强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药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六是建立基本药物使用和合理用药监测考核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情况。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规范基本药物的使用。

(五)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

(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实施全员培训,支持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中专、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开展针对乡村医生的全科化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科医师培训,提高其综合服务的能力。

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健全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达100%,雨城区、天全县建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继续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集合优势,打造“精品中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和带徒授业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的使用比例。

(七)实施市、校合作模式,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医研发基地,培养中医药人才,加速中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研究,以宝兴为重点,打造中药材产业。

(八)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全市联网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卫生数据的共享,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九)严格执行医药卫生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从业。严格、规范执法,切实提高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加强医药卫生普法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

附件:雅安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件:

雅安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十一五”期末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我市卫生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牵引,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灾后恢复重建和拉动内需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科学统筹,扎实工作,卫生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

(一)抓机遇,实现雅安卫生新跨越。

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拉动内需”项目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大难得机遇,高标准的规划和建立雅安医疗卫生制度。全市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规划35.4万平方米,项目数348个(灾后重建171,中央新增建设项目177),规划投资额10.8亿元(灾后9.63亿元,拉动内需9629万元,设备投入1972万元),实际投资额将大于15个亿。通过积极努力多方争取资金,已基本落实全部建设资金(其中国家5.0818亿元,省财政2.4392亿元,国内外援助和贷款5.3751亿元,单位自筹大于2亿元,民间筹资700万元),助推了雅安卫生的跨越式发展。全市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45个灾后重建可控项目开工145个,开工率100%,竣工138个,竣工率95%。新增中央投资卫生建设项目177个,开工率100%,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100%。灾后重建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的基本目标(85%),通过此轮建设,雅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固定资产15亿元,相当于原有总资产6.5亿元的2.3倍。雅安所拥有的千人床位等基础设施达到全省同类指标的1.8倍(国家现行指标的1.5倍),跃居全省领先水平,实现了雅安卫生的新跨越。

(二)抓基础,健全为民服务的“四大体系”。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逐步向均等化迈进

(1)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紧急救援调度、妇幼保健、采供血机构、医疗救治几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明显加强。

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有效的建立了阻止传染病流行的免疫屏障。全市实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6%、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十万分之五十、婴儿死亡率低于15‰。

“120”信息紧急救援调度平台替代的作用。2009年接到有效呼救电话13014个,调度派救护车10510辆,卫生人员数千人,及时接治危急重病人8564人。同时,确保了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

无偿献血工作继续保持在全省名列前茅。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临床成分用血比例达99.4%,全市杜绝了非法采供血情况,确保了人民群众用血安全。

医疗救治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已建成传染病收治病区5个,正在建设的2个,有效的提供医疗救治服务。

2.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117.52万人,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12.65万人,参合率达94.65%。2009年全市有125715人住院得到报账,受益率达11%。

3.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已启动14万多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建设,病人住院条件将明显改善;政府举办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转正常,实现了城市居民重点人群服务率达到85%的目标。

4.药品流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二乙以上16家医疗机构全部参加了全省统一组织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上网采购率100%、药品阳光采购积分上报率100%、阳光采购积分合格率100%,药品价格下降在10%左右,排名居全省前列。

(三)抓人才,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素质。

基本建立卫生技术人员补员机制, 2009上为基层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37名;以项目支撑在全国范围内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生40名,争取项目资金302万元,并通过免费培养模式对5188人次的基层卫生人员提供了培训、进修机会;全年引进引进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2人;举办了技术职称考试,共有2849人参考,通过1578人。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有所加强。

(四)抓统筹,全面推进卫生工作。

1.积极稳妥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要求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21号)精神。一是努力加快推进和规范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认真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定了首批开展乡镇(社区)药品零差价的试点县(区),认真研究如何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对基层提出了100%的使用基本用药目录的刚性要求,对各县(区)对乡镇卫生院的药品收益进行统计和测算;三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中央新增扩大内需项目加大卫生投入,强化硬件建设,规范管事,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全面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如何贯彻省厅精神和找准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点进行专题研究,落实了领导班子成员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必须先期启动的八项工作进行分工负责,积极开展各前期工作。

2.传染病防治和地方病管理

紧紧围绕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人禽流感等重点疾病防治和健康策略,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确保了全市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2009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21.22/十万和144.84/十万,与上年同期基本保持稳定,增量主要为甲型H1N1流感。

3.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建立了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通报制度,雅安市中级法院、检察院、法制办、公安局、卫生局、司法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维护医疗秩序的通告,无因医疗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29个,其中医院2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乡镇卫生院156个(建制乡镇卫生院146个),门诊部所8个,采供血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卫生监督所9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诊所、医务室、卫生所336个,村卫生室760个。实有病床6596张,人员总数812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263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4.0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897人,注册护士1857人,药师(士)398人,技师(士)32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791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十万分之五十、婴儿死亡率低于15‰。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卫生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公共卫生经费。对农村卫生投入的不足,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仍然缺乏和落后,乡村医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要,农村卫生综合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一些基本监测设备不配套,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对社区卫生投入的不足,致使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严重缺乏,得不到及时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社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二)卫生人才队伍的不适应成为制约卫生发展的瓶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员严重不足,学历层次较低,以中专学历为主,本科以上的较少。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现象日趋严重,补员机制不畅,缺编人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补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聘用人员不能依法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不稳定隐患突出,成为制约卫生发展的瓶颈。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补偿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突出表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运行经费不足或不到位,影响工作开展。上级项目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经费落实困难,难以确保项目顺利有效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