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智慧赋能信息建设。充分运用智慧民政信息建设成果,赋能建设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通过省核对系统融通省级行政部门4个,市级行政部门2个,市级金融单位10家,合计16家可比对数据,从便捷群众、提升效率、精准救助、联合救助、服务决策等关键问题出发,不断推动核对业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迭代升级,进一步推进跨市通办,拓展服务领域。目前,纳入低保脱贫对象17192人、特困供养1393人,发放救助资金4086万元。
二是持续提升保障标准。争取中省民政专项资金1.6亿元,持续提高各类民政救助保障标准,较高兑现分类施保政策。目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750元、550元,城乡特困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977元、814元,均位于全省中上水平,农村特困标准居全省第3位。
三是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将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共计5.9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与农业农村、医保、残联等有关行业部门开展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今年,已自动预警信息3640条,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268人,特困对象3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