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雅茶集团下属子公司雅茶贸易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做大茶产业”目标,以“上游控源头、中游保流转、下游强交付”为核心逻辑,针对茶叶“易损耗、品控难”的行业共性痛点,立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认知,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部优化思维,提出“全链路质量管控”战略——向上穿透至原料基地,向下延伸至客户终端,中间打通拼配堵点,通过机制重构、标准统一与数字赋能,实现从“被动质检”到“主动控质”的质变。系统性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体系,实现质量指标“指数级改善”、经营效益“稳中求进”。
针对原料品质不稳定顽疾,公司突破传统“单一资质审核”模式,构建“资质门槛+实地验证+长期赋能”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一)严格准入:建立包含资质认证、理化快检能力、拼配准入标准等多项硬性指标的评估模型,全年累计淘汰13家品控薄弱供应商,引入3家具备有机茶园认证、数字化种植管理能力的优质供应商;
(二)动态考核:实施“季度复评+年度分级”机制,将农残超标率、交货及时率、异常响应速度纳入供应商KPI,倒逼供应商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三)协同赋能: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生产的情况下,向合作供应商限量开放实验室检测资源,提供茶多酚、农残等检测标准,从源头提升原料稳定性。成效立显:上游货源合格率从21%跃升至36%(提升71%),核心品类原料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为后续环节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茶叶“娇贵”特性,公司将标准化建设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人防+技防”的流转防护网:
(一)标准筑基:编制《四川雅茶贸易有限公司存储环境标准》(涵盖温度20-25℃、湿度40%-60%等8项核心参数)与《四川雅茶贸易有限公司运输防护操作规范》(明确轻拿轻放、分层码放等10项操作细则),将经验型操作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
(二)数字监控:部署5台物联网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仓库环境数据并与仓储系统联动,当温湿度偏离阈值时自动触发空调、除湿机调节,实现“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转变;
(三)培训提能:组织装卸团队开展“防压损”专项培训,通过模拟实操、视频教学等方式强化规范意识,仓储损耗率从3.2%降至1.1%(降幅65.6%),物流破损投诉量减少72%,实现“降损即增效”。
针对交付环节“质量争议、客户体验”问题,公司创新“标准前置+过程可视+服务增值”模式:
(一)合同锁责: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双维度验收标准,约定第三方抽检比例(10%)及48小时异议响应机制,从源头减少纠纷;
(二)检测透明:出货前执行“100%感官测评+10%核心理化检测”双验证,同步生成包含检测数据、操作人员、时间戳的电子标签;
(三)服务增值:针对高端客户需求定制“小批量、多批次”柔性交付方案。质量投诉率从11%骤降至3%(降幅72.7%),客户满意度达96%,季度复购率从65%提升至82%(增长26.2%),间接带动销售额增长18%,成功入围2家头部茶企供应体系,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
公司的全链路质量管控实践,不仅实现了“不合格品率、投诉率、损耗率”的“腰斩式”下降,更推动了从单一贸易买卖的企业转型到具备核心拼配和仓储技术的技术型贸易企业,从“质量控制”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经济效益:订单量提升2倍,复购率增长26.2%,仓储物流成本下降15%,形成“质量降本-品质增收”的良性循环;
行业贡献:其“三级准入+数字监控+透明交付”模式为中小茶企提供了可复制的质量管控模板,助力区域茶产业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