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3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在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
(一)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
一是加强院校教育。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建有公共卫生管理教研室,组建由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四个专业组成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群。预防医学专业于2022年开办,首届招生38人,其余三个专业均已经有毕业生输入到雅安市辖区公共卫生系统,参与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中。四个专业学生均按小班教学,每届一个班,40人规模,学校努力探索与雅安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融入公共卫生岗位能力需求教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的人才,力争做到服务雅安市辖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辐射川西地区。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了雅安市卫健委五年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在全市设立并向社会公开招募了653个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人才储备;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截至2022年12月,根据我市行政审批窗口统计,全市注册(加注册)全科医学执业范围660人,达到了每万人4.6名全科医生,超过每万人3名全科医生的省级目标,每万人全科医生数量位于全省第三,全面满足家庭要生签约、分级诊疗和公共卫生需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
三是强化市校合作。支持医务人员到西南医科大学提升学历;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已与市疾控中心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提升公共卫生专业吸引力,健全公共卫生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政策明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要大力发展公卫人才,提升公共卫生人才核心能力,推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公共卫生人员活力。
二是提升了公共卫生人员待遇。2022年我市核增发放一次性绩效,将疾控人员基础绩效奖纳入工资发放,进一步保障了疾控人员待遇,让疾控人才“招得来”、“留得住”。
(三)不断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晋升和职称评审政策
一是增加岗位,灵活使用。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事业单位可将上一层(等)级专业技术空缺岗位,暂时用于下一层(等)级专业技术岗位评用;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内部可不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二是强化岗位倾斜力度。指导县(区)按照《全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川人社发〔2013〕58号)、《关于推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雅人社发〔2017〕22号)等规定,优化基层卫生单位岗位设置,并将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向基层、边远单位倾斜。
三是基层机构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对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影像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等基层紧缺专业人才,完成相关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中级职称后在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的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 10 年,年度考核及聘用期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认定取得基层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满 25 年及以上,取得(基层)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8 年及以上,年度考核及聘用期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可优先评定取得基层卫生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是落实了住培“两个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全科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对待。
二、优化、统一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及功能设置
一是规划引领,做好谋篇布局。我市在8个县(区)选择中心镇等规划布局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重点在设施设备、住院病房建设等上提档升级。在县域内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的服务新网络。2022年已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4个,创成1个四川省第一批省级临床特色科室--名山区蒙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8个将在2025年前全部建设完成。通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
二是全力推动公卫科设置。6月底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制度建立和人员配备。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派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派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制度,实行驻点包片管理。
三是认真落实“两张清单”。省上将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公共卫生机构监督指导责任清单》,要求各地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等级评审,推动医防融合。
四是提升基层监测预警能力。慎终如始抓好新冠“乙类乙管”措施落实,持续规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责任,按照国家《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的通知》要求,查漏补缺,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中药、解热、止咳、化痰、抗菌五类药物动态储备2周以上用量。三、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筑牢公共卫生工作底盘
(一)加强基层卫生区域规划,加大投入
一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财政投入资金2338.93万元,为中高山乡镇卫生院配置并改装流动医疗服务车69辆(其中负压车16辆),已实现中高山乡镇车辆配置率达100%、流动医疗服务覆盖率达100%,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二是完成了发热诊室设置。全市96个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按省级要求设置了发热诊室。三是以创促建,推动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市推动名山区百丈镇中心卫生院创建达到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标准、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社区医院;名山区蒙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社区医院、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汉源九襄镇卫生院创建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社区医院;雨城区草坝镇中心卫生院、名山区车岭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雨城区大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通过创建让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得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让农村老百姓的信任度、认可度逐步提升。四是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市正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石棉县被列入国家、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名山区被列入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其余县(区)也在结合实际探索其他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所有涉农县均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
(二)给予政策倾斜,包括编制、职称、薪酬的优化改革,促进人才队伍的稳定、增量。
一是资金方面。为积极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全科医生紧缺和无执业医师等问题,2023年市财政已下达2023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28.18万元,其中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类资金473.18万元,专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镇骨干人员培训、乡村医生培训以及上级对口医院帮扶等支出。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2023年市财政已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4369.89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药品供给等。
积极落实民生实事政策,加快社区医院标准化建设。2023年以来,我市已安排7600万元用于市定民生实事项目“社区医院标准化建设”,按标准配置基层医疗机构。
二是薪酬待遇方面。认真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综合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人员结构、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统筹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当地县区级公立医院工资水平的关系,合理核定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水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组成部分,可用于人员薪酬分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管理运行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签约服务率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额内,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儿科医生津贴等项目,可自主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合理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基层卫生人才激励基金,吸引优秀卫生人才扎根基层。
三是职称和岗位方面。在乡镇事业单位同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累计满10年以上的,首次竞聘本单位同一职务层级内部上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时,可不受本层级最高等级、岗位数额限制;对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累计工作满30年及以上的,可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上一级职称,通过评审相应资格后首次可受聘相应层级最低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三)通过政策引领,加强基层帮扶。
一是通过开展对口支援项目,对支援地区进行帮扶,建立导师制度,一对一帮扶指导,提升基层公卫人才能力。二是通过开展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项目,接收民族地区疾控机构专业人才,以问题、需求和结果为导向,提升民族地区疾控机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市正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石棉县被列入国家、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名山区被列入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其余县(区)也在结合实际探索其他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所有涉农县均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四是大力开展针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涵盖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运用、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管理、管理人员培训、全科医生培训等内容的培训,2020至2022年底全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织开展核酸采样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综合服务能力,3年来共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28900余人次;五是不断接收基层疾控进修人员,提升基层疾控队伍素质。未来,将继续通过政策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层帮扶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卫服务水平。
四、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坚持志愿服务与卫生健康业务工作相结合,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行业内志愿者,用好“红旗帜”志愿服务品牌,发动2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及疫情防控、抢险救援、医疗保障、义诊、健康宣传等任务,2022年以来,雅安市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方责任,成功应对了多轮国内、省内疫情冲击,派出600余名医务人员外出支援疫情防控;圆满完成“9·5”泸定地震、“6·1”芦山地震、“5·20”汉源地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任务;以车载流动医疗服务、医疗对口支援、主题党日活动等为载体,进村入户开展义诊、健康宣传、急救知识培训等志愿活动200余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行动”。一是健全完善村(社)公共卫生委员会并推动落实相应职责,省上今年要制定任务清单,要求各地明确村支书记(主任)担任公共卫生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年底前实现100%全覆盖。6月底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制度建立和人员配备。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派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派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制度,实行驻点包片管理。二是认真落实“两张清单”。省上将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公共卫生机构监督指导责任清单》,要求各地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等级评审,推动医防融合。三是建立“县级急救分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急救站、一般乡镇卫生院急救点”三级急救网络,力争2025年底前60%的县设置急救分中心、60%的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点。四是提升基层监测预警能力,慎终如始抓好新冠“乙类乙管”措施落实,持续规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责任,按照国家《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的通知》要求,查漏补缺,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中药、解热、止咳、化痰、抗菌五类药物动态储备2周以上用量。同时,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传染病监测、防治能力培训。
(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布局行动”。围绕“重心下移”,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是卫生院着重做“强”。按照省上要求,全市常住人口小于1万人、交通便利的乡镇可不再独立设置建制卫生院,不再独立保留地名卫生院,调整归并为邻近中心卫生院或建制乡镇卫生院的分院,人、财、物等划转至中心卫生院或建制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对距离县城远、辐射人口10万以上、发展基础好的中心镇建制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重点建设成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二是村卫生室着重做“精”。建制乡镇卫生院和分院所在地行政村不再设置村卫生室,人口较少的相邻行政村可合建中心村卫生室。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或常住人口少于800人的行政村,可采取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等方式,保障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三是社区卫生着重做“优”。按照每3万-10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县(区)城市规划尽快补齐,条件暂不具备的,采取由城市公立医院延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人口5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创建社区医院。1万人以上的居民小区、功能社区,设置服务站(点)开展延伸服务。
(二)实施社区医院标准化建设行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实施“社区医院标准化建设”民生实事项目,用三年时间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小、条件差、能力弱的问题,满足城区群众小病在社区就能能解决的健康需求。确定8个县(区)共13个项目,2023年6个,涉及雨城、名山、天全、汉源4个县。我委将严格按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规划建设,同步研究落实人才队伍等保障,确保建成后即可申报创建社区医院。
(三)实施“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一是提高常见病筛查治疗能力。对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服务能力标准,完善临床科室设置。二是积极建设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明确建设机构、建设任务,2023年每个县(区)至少要新建1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三是落实基层关键设备升级三年行动。抓住机遇、主动汇报,逐步改善基层服务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按照省卫健委安排部署,2025年前,县级医疗机构按照三级医院标准配齐关键设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全部配齐CT和彩超,一般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齐DR和急救车,村卫生室普遍配备心电、制氧、理疗等设备。五是推动基层中医药技术服务应用。2023年底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人才,2025年,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应技术。
(四)实施“两个创建”行动。一是开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创建行动”。“十四五”期间,雅安市拟规划建设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本形成农村 30 分钟健康服务圈。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2025年,达到每个县(区)均建设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二是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行动”。按照分类参与的原则,未达到基本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应全部参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已达到基本标准的机构要持续改进,积极申报推荐标准。
(五)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行动。积极探索建立医共体医防融合、全专结合、上下协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在石棉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在名山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区县均要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