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非遗工坊让非遗活起来的建议》(第05040270号建议)收悉,感谢您对雅安市非遗工作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依据《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非遗工坊是指在四川境内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经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我市已建设非遗工坊49家,涉及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
一、关于建立手工茶村
名山区作为蒙顶山茶核心产区,以“非遗赋能茶产业、茶旅融合促振兴”为主线,以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人类非遗)为核心抓手,通过建设非遗工坊、推广体验经济、深挖文化内涵,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茶文化传承创新,实现“非遗活、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名山区目前建设有10家非遗工坊,分别是四川川黄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早春甘露茶叶有限公司2家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理真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今年起,将对现有非遗工坊进行规范和提升,完善设施设备,整治环境卫生,张贴非遗流程,标示非遗产品标准。名山区将以蒙顶山茶核心产区(蒙山村、关口村)为试点,对申请并符合标准非遗标准的家庭制茶工坊授牌管理,纳入“名山区非遗工坊”,开展提升培训与质量监管,统一非遗技艺流程、文化宣讲内容、突出产品特色、规范服务标准,打造“小而精”特色品牌。
二、关于整合项目资金
依托名山区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和百城百艺非遗品牌“名山·蒙顶山茶”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对区域内非遗工坊打造常态化制茶互动体验、研学体验场所,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完善茶文化讲解、传统制茶体验、茶艺展演等“非遗+旅游”体验,打造蒙顶山茶文旅消费新场景,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茶+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建圈强链,不断丰富旅游供给,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互融的文旅特色发展之路,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随着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的打造,成功建成蒙顶山、牛碾坪、月亮湖等茶旅综合体,成为国内茶旅热点,观茶科、采茶叶、制茶礼、饮茶汤、吃茶宴、泡茶浴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雅安的百万亩茶园里,茶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正在书写着“一片叶子兴绿富民”的精彩篇章。
三、关于树立植茶始祖吴理真地位
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七株野生茶树,开创了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蒙顶山茶自唐朝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历经1169年,是贡茶时间最长的“中国名茶”。2024年“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以813.2的亮眼指数分位列全国第五,荣登“品牌文化力TOP10品牌”榜单,品牌价值达54.76亿元。吴理真的事迹最早见于宋代《舆地纪胜》、明代《杨慎记》及清代《天下大蒙山》碑等文献,明确记载其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人工种茶先河。现代学者如茶学家陈椽在《茶业通史》中引用这些史料,进一步确认吴理真为“中国植茶始祖”。地方志如《名山县志》《名山茶业志》也多次强调其地位,并通过碑刻、雕像(如蒙顶山11米高石像)强化文化符号。每年举办“蒙顶山皇茶采制祭祖大典”,祭拜吴理真成为核心环节,同时也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措施,持续加强对非遗工坊的管理,指导名山区围绕“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新建一批非遗工坊,积极发挥非遗工坊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