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沿海产业加快“腾笼换鸟”,以及综合成本上升、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成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以雅安市为例,我市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以机械装备、现代轻纺等为主,尤其是纺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纺织企业基本情况
“4.20”灾后重建以来,芦山县规划建设了纺织产业集中区,2016年成功创建为全省纺织特色产业基地,2019年正式创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省116家省级开发区中唯一以纺织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园区。截至目前,芦山纺织企业从2018年的17家,增加到现在的29家。同时,经纬一期、嘉茂、华智等一批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纺织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二、纺织企业面临的困难
(一)购销两头在外,导致物流成本偏高。从原料及市场看。纺织企业原料来源主要稳定在新疆(棉纺)、东部沿海(包覆纱)和川内(织布、棉纺)等地区;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和川内,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雅安只有陆路运输,直接导致运输成本高、交货周期长。
(二)整体实力不强,缺乏龙头带动。虽然芦山的纺织产业在包覆纱等细分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但整个产业规模偏小,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且现有29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产值最高的只有仅4亿元左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领军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三)产业链条不全,抗风险能力弱。纺织产业链条短,主要集中在棉、纱、布初级生产环节,服装、家纺、职业装工装暂未实现突破,功能性纤维及复合材料还在探索阶段,加之雅安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受环保政策约束,印染、部分化纤行业受到制约,纺织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企业“两头在外”问题突出,市场及政策敏感性强,抗风险能力弱。
(四)企业管理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现有29家9纺织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科研投入重视不够,仅有华美包纱1家企业在长期进行技术研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五)要素保障不足,影响企业规模。受各方条件限制,企业土地、用工、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受交通、区位及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企业劳动力及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且不稳定性强,对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比如:受土地要素保障影响,企业落地存在一定困难;芦山县人口仅11.8万,现有纺织企业理论用工3500人,实际用工3050人,在建企业达产后,用工缺口将达8000人。
三、对策建议
(一)挖掘电价政策优势。目前,纺织企业0.35元/kwh的绿色载能电价逐步落实,但该电价仅针对企业新增产能部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现有企业的积极性。建议最大力度争取纺织企业及高载能企业全部享受该政策(新旧产能一并享受),若在政策上无法突破,是否出台相应电价补贴政策,综合统筹留存电量、富余电量、低谷弃水等其它电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进一步放大电价“洼地”优势。
(二)加强电网设施建设。据初步估计,湘邻增资扩产项目的实施和其他纺织企业的发展壮大,预计每年将新增工业用电10亿度左右,现有的电力基础设施将无法满足全县电力供应需求,需再修建一座220KV变电站。按照电力系统项目建设程序,提前启动申报。同时,随着项目推进,将带来大量的务工需求,估计新增用工数量达2400余人,芦山县现有劳动力将无法满足,需在纺织产业工人培训上加大力度。
(三)建立纺织产业发展基金。为支持纺织企业增资扩容,助推芦山纺织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建立省、市级层面的纺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县级按比例配套资金,重点用于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学习研讨、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提升发展。
(四)着力破解融资瓶颈。充分发挥市担保公司征信融资担保作用,扩大企业融资规模,解决融资瓶颈问题;积极落实防风险各项工作,助推纺织企业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