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调研信息围绕四川省加快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展开。阐述四川在自然、文化及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与优势,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在资源利用、设施建设、产品服务升级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挑战。借鉴浙江、云南、广东等省份的经验做法,结合四川实际提出强化设施建设、推动产品服务升级、健全赛事体系、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安全治理水平等对策建议,推动四川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一)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的发展机遇。“十四五”以来,国家对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出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5〕1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关于做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5〕250号)等10余项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各地户外运动发展带来了机遇。四川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户外运动作为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三年内,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用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健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3万元,较上年增长5.6%,为户外运动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四川省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次/年,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二)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独特优势。四川省地形地貌多样,有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森林,为开展登山、徒步、攀岩、漂流、滑雪等多种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姑娘山作为登山爱好者的天堂,每年吸引超过10万名登山爱好者;九寨沟徒步路线年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大渡河漂流项目自推出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四川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化遗迹,以及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户外运动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丰富素材。据调查,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户外运动产品,其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均高出普通产品20%以上。
(三)赛事与产业优化升级的显著成效。四川省已经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户外运动品牌赛事。“跑遍四川”“骑遍四川”“划遍四川”“飞遍四川”等自主品牌赛事,每年吸引参赛人数超过50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超过10亿元。成都马拉松作为国内知名赛事,2023年参赛人数达到3.5万人,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繁荣。据统计,户外运动产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增加3-5元收入。在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户外运动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地居民通过开设农家乐、提供特色民宿等方式,户均年收入增加超过2万元。
尽管我省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优质户外运动资源利用不足。部分地区对自身户外运动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认识不够深刻,导致资源浪费或低水平开发。据调查,全省范围内有超过30%的优质户外运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优质的户外运动场地和线路鲜为人知,资源利用率不足50%。
(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有待强化。在部分偏远地区,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较为明显。交通不便成为户外运动发展的瓶颈,全省有超过20%的户外运动场地存在道路不通或路况较差的问题。通信信号覆盖不足也给户外运动爱好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偏远地区通信信号覆盖率不足60%。此外,一些已建成的户外运动设施存在老化、维护不及时的问题,设施完好率不足70%。
(三)户外运动产品及服务升级缓慢。目前,户外运动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据市场调研,全省范围内超过60%的户外运动项目集中在登山、徒步等常见项目上。在服务方面,专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全省每万名户外运动参与者仅配备专业指导人员不到2名,且部分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四)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的产业协同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据分析,全省范围内仅有不到30%的户外运动产品实现了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户外运动安全治理水平需提升。户外运动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一些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对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足,部分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冒险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游客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盲目进入高风险的户外区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省份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浙江省:生态与科技并重。浙江省在户外运动发展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例如,在建设登山步道时,采用环保材料,保护周边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同时,浙江省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户外运动平台,提高了户外运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据浙江省体育局数据,智慧户外运动平台上线后,游客满意度提升了15%。
云南省:民族文化与区域合作双轮驱动。云南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户外运动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云南省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省份共同打造跨区域的户外运动线路和产品,扩大了市场影响力。据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后,游客接待量增长了20%。
广东省:市场主体培育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广东省大力培育户外运动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一些企业在户外运动装备研发、赛事运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户外运动企业和品牌。据广东省体育局数据,全省户外运动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家。同时,广东省注重户外运动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专业户外运动人才数量达到5万人以上。从专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到企业的实践锻炼,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夯实发展基础,强化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对偏远地区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修建通往户外运动场地的道路,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信信号的全覆盖,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便捷的通信保障。建立健全户外运动设施维护管理机制,明确维护责任主体,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于老化和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更新和修复,确保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
(二)满足多元需求,推动户外运动产品及服务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深入挖掘四川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四川特色的户外运动产品。结合大熊猫文化,开发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徒步项目;依托三国文化,打造三国主题的户外拓展训练等。加强户外运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专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让游客能够对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打造品牌赛事,健全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体系。加强对赛事活动的规范管理,制定完善的赛事组织标准和安全保障规范。明确赛事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职责,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赛事的安全顺利进行。加大对高端赛事的培育和引进力度,积极与国际知名赛事组织合作,每年引进1-2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同时,注重本土赛事的品牌建设,通过精心策划和宣传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品牌赛事,提高赛事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四)实现协同共赢,深化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户外运动旅游线路,将户外运动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开展户外运动研学项目,将户外运动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
(五)筑牢安全防线,提升户外运动安全治理水平。完善户外运动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和活动的日常监管。加强对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在户外运动场地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和服务。四川省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前景广阔,但也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的户外运动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