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脉纵横,地表崎岖,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历年来是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地区。因降水丰沛,水系发达,水旱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为做好水旱灾害防御隐患排查工作,我们着重从排查什么、谁来排查、怎么排查、排查后怎么办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隐患排查和治理能力。
一、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做到“底子清”。一是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落实普查经费,选好专业队伍,在完成干旱灾害资料调查和洪水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估任务基础上,全面完成30条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编制任务,普查成果得到水利部和水利厅有关专家充分肯定。二是开展震后排查。2022年,雅安先后经历“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震后第一时间,雅安水利系统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地震影响区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评估,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坚决果断纳入监测范围,并评定风险等级。三是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行动。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实施、乡镇落地”的原则,通过内业外业相结合的方式,以流域为单元,以沟道为线纲,以居民点为对象,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和基层干部群众集中开展山洪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研判,对危险区实施动态管理。在完成风险普查、震后排查、能力提升行动后,形成“一库二图三录”成果(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防汛减灾态势图、洪水淹没图,水库、堤防和山洪灾害危险区名录)。
二、明确隐患排查内容,做到“任务明”。一是做好“八查”。检查方案预案及巡查值守执行情况,检查责任制度及责任人落实情况,检查组织机构及度汛措施保障情况,检查安全生产及宣传培训贯彻情况,检查设备设施及工程实体运行情况,检查工程及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工作情况,检查运行管理及工程结构安全情况,检查河道及沟道行洪情况。二是做好“四问”。询问行业管理部门及责任单位风险隐患排查情况,询问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询问受威胁群众意见建议情况,询问隐患点历年致灾情况。三是做好“三评”。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卫星影像等)评价隐患现状,通过专家评估分析,评定风险等级,通过与水文、气象、自规等相关部门联合会商,评判隐患致灾风险。
三、落实排查责任主体,做到“队伍硬”。一是专业队伍“专业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川勘集团专业技术力量,汛前开展一次防汛安全摸底调查,汛中开展一次集中隐患排查,深入“6·1”“9·5”地震重灾区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紧急开展安全排查,并根据排查情况,动态调整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级,为隐患排查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二是企业+群众“全面查”。依托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水电站、堤防等重点部位责任人,充分发挥干部群众力量,按照“汛期不过、排查不止”“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原则,开展动态巡查,构筑起全覆盖、零盲区、无死角的“安全网”。三是市县两级“行政查”。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均成立督导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形式,按照市级对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堤防、在建涉水工程督查不低于20%,县(区)对辖区督查面全覆盖的要求,对防范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及时查找隐患漏洞。
四、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做到“措施实”。一是以摸排为手段,建立“清单制”。2022年,结合汛前全面排查、汛期动态排查、主汛期专项排查、震后专业排查等多轮次隐患排查,梳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整改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以清晰明了的清单式管理,助推整改任务有序推进。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对策点”。编制《芦山“6·1”地震芦山县山洪沟应急排查工作报告》《芦山“6·1”地震宝兴县山洪沟应急排查工作报告》《“9·5”泸定6.8级地震石棉县山洪灾害(含安置点)现状调查及防治措施建议报告》等,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点对点提出对策意见,以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助力整改任务靶向发力。三是以成效为标尺,开展“回头看”。对已整改问题,一看是否有反弹现象或苗头,坚决杜绝整改治理问题再次反弹,二看是否标本兼治,坚决杜绝整改切实解决隐患排查走过场、问题整改不彻底、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三是举一反三,对同类问题一起整改,以多措并举的整改措施,助燃整改问题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