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医疗保障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医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劳动者医保权益维护工作,切实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健全机制、改进服务,不断增强农民工群体医疗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农民工医疗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覆盖率偏低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仍有少数群众未能纳入其中,部分农民工由于收入不稳定、工作地点不固定、与雇主雇佣关系并不明确等原因,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中断参保缴费,而该类人员一般居住条件较差、健康多存隐患,恰是最需要被医疗保障覆盖的人群。
(二)制度衔接不顺畅
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短期流动性大,参保地区、险种、时段“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而目前医保实行属地化管理,多数地区以市级统筹为主,如果农民工跨市流动,医疗保险衔接时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因两地政策不同而产生待遇真空期,并且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等不同,报销比例等方面也存在差别。
(三)异地就医基金压力大
包括优化备案在内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规则的升级,客观上带来了医保报销待遇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统筹地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健康需求、医保基金支撑能力和分级诊疗要求,合理设定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直接结算报销政策,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10个百分点,非急诊且未转诊的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20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资源好的地区基金支出压力较小,而一些人口流出和医疗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医保基金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
二、相关建议
(一)优化参保缴费机制
充分考虑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和收入波动性,优化医保参保缴费政策,使之适应新时期就业形式多样化需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民工对医保政策的了解和理解,营造自愿参保、积极参保的良好氛围,为农民工持续参加医保创造条件。
(二)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通过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发挥互助共济功能,增强制度公平性、可及性和均衡性。打破不同区域间的就医限制,变“异地就医”为“一地就医”,减少因地区差异带来的待遇差异,使参保人员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一致的医疗保障,不再因为身处不同城市而面临不同的报销标准、报销比例等问题,提升参保人员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