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安市区出发,沿陇西河溯流而上27公里,便到达上里镇。上里镇四周青山环抱,双流合拥。上里古镇景区西面不远处有座高高的石拱桥雄跨在陇西河上,叫做“二仙桥”。
说起二仙桥,上里镇的人们无不为之感慨。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古桥,虽历经二百余年风雨与多次地震,却始终古朴坚固,毫发无伤。桥身苍藤缠绕,野草与苔藓交织出岁月的纹路;桥面因往来行人踏磨,早已凹陷出条条深痕。镇桥石龙昂首挺立,龙头正对古镇景区,龙尾则遥指云雾缭绕的古佛山。桥周环列着形如月牙的馒头山,当地人称之为十八罗汉拜观音。清澈的黄茅溪与陇西河在此交汇,潺潺流水穿桥而过,最终与白马河合流,向南注入青衣江。每逢雨后初霁,晨雾未散之时,二仙桥便披上霞光,周身缭绕仙气,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乾隆十三年,陇西河突发洪水,冲毁原有石桥,致使百姓往来需绕行甚远。乾隆十八年重建之桥,复遭洪水损毁。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杨家高祖杨毓柏毅然捐资督工,于两度毁桥遗址之间择岩岸坚固处,筑起高耸石拱桥,终绝水患。落成之日,乡民争相观桥踏桥,杨家更设宴庆贺。正当众人拟为桥命名时,两名乞丐突然阻拦,遭乡民驱赶。倏忽间,二人跃入河中,竟化为一对巨石。全场骇然,霎时传言四起:神仙踩桥!双仙显灵!杨家主事者闻讯,遂定桥名为“二仙桥”。
因建桥时未立碑记载,直到后来,才在桥的南头修了一座石塔,补记了修桥经过。光绪二十六年杨家七代孙杨攀华在桥南石塔正面题写二仙桥。石塔东面铭文详述修桥历程:乾隆十三年初建遭水毁,十八年重建再损,四十一年终成善果。西面刻有足使山明水秀,直教虎踞龙盘对联,上方配以金莲开法界,玉树霭慈云联句及观音莲花座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