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雅安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四气”加持文化遗产 焕发文旅“新活力”的建议》(第14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用足“底气”保护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创新文物保护工作思路,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均将文物部门纳入同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严格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并公布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公共博物馆安全责任清单,并在政府网站公开安全责任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全年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检查。重点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高颐墓阙及石刻安防工程、明德中学旧址安、消防工程、茶马古道新添站消防工程、开善寺正殿消防工程、石佛寺消防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切实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大力宣传宣讲文物法,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正式生效,全市文博系统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新的文物法,同时深入评估《雅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新的文物法,推进全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立法,适时出台地方性保护规章,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落实保护管理责任,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二是文物活化利用初见成效,我市全面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挖掘文物历史底蕴,结合各县区地方特色,探索出了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范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山县平襄楼围绕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生平事迹而产生的芦山民俗为主线,在平襄楼进行陈列布展,打造姜维传奇。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全县老场村杨家祠堂作为天全县仁义镇综合文化站老场分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三是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荥经县清代公兴茶号旧址(姜家大院)开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场所,以姜家大院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内容分享,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多媒体传播,打造网红级打卡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荥经县开善寺正殿活化利用为博物馆,主要承担陈列展览的功能,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通过陈列展览模式进行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均进行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
二、用活“朝气”传承
现已经推出“大熊猫主题研学碧峰峡基地、茶文化研学蒙顶山茶文化研学基地等”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做活非遗传承。制定《雅安市、县(区)两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实施方案》,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县(区)级代表性项目30项。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评审工作,认定公布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天全县陈氏骨科流派非遗工坊、天全县竹编工艺工作室、石棉县安顺场曾家酒坊等非遗工坊25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依托已建设9个非遗大师工作室,持续开展传承人培养工作。组织全市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青年传承人赴厦门大学接受专题培训,深入八马茶业等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借助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非遗年货购物节雅安专场活动、2025迎新春年货电商购物节等活动设立“雅安美食区”,展示吉庆小吃、荥经棒棒鸡等雅安传统美食,释放雅安魅力。依托熊猫绿岛文旅特色消费街区打造“馒头窑”,定期开窑再现国家级非遗荥经黑砂制作场景。
三、用满“地气”开发
一是深耕乡土文化。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及夹金山藏族上九节、尔苏藏族环山鸡节等民族节庆,开展非遗进景区、进街区活动,展演非遗节目、活态展示非遗技艺。同时,积极撬动雅安沫水之春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市场主体力量,开展蒙山茶舞、硗碛多声部民歌、芦山花灯等非遗节目常态化展演。三是打造本土文创。讲好非遗故事,策划“非遗里的雅安”系列短视频20期,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当地多项非遗项目,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依托“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推出“雅雅安安云游非遗”系列动画片,并通过抖音短视频、视频号、公众号、快手、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发布非遗短视频80余条。二是赋能多元产业。打造了“藏茶世界”“跃华茶文化生态科技园”“荥经砂器一条街”“根雕一条街”集文化、旅游、休闲、生产、体验、参观、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示范区,形成了雅安藏茶、蒙顶山茶、荥经砂器、芦山根雕等新型文化产业业态。
四、用好“生气”勃发
一是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以主流媒体树品牌、新媒体扩声量、短视频添活力,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两岸电影展等文旅活动100余场,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170余场,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宣传图文视频近3500条,浏览量超3000万人次,曝光量达9亿人次,宣传营销不断集聚人气。二是展示形式“活灵活现”。提升打造一批融合阅读、展览、沙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雅安市草言殳舍获评魅力乡村文化空间类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行云草舍及茶韵书苑获评公共阅读空间类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全市文物资源的保护规划,与住建、自规、民宗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文物保护协调机制。持续加强文物保护项目争取,做好全市文物保护项目的储备、申报工作,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投入力度。推进雅安市博物馆等有条件的场馆实施文物数字利用项目,并以数字化数据成果为基础,授权IP给专业机构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文博旅游线下体验新场景。
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整体性保护。基于雅安茶文化资源禀赋,积极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5年5月编制完成《蒙顶山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力争2027年入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师徒“长青”计划。以现有代表性传承人为基础,鼓励收徒授徒,扩大传承人数量,新增学徒不少于100人,延续良好的代际传承机制。
三是推动咎落村、江坝村非遗资源转化利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依托后盐村千年红豆相思树、3A级景区等旅游资源,结合当地民宿、特色非遗,持续丰富旅游业态。推出茶文化、非遗美食等2条非遗旅游特色线路。在旅游景区、非遗工坊、非遗展示馆等场所设置非遗产品展销点20个、非遗项目体验区20个。实施视听“出圈”计划。2025年,拍摄制作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宣传片《边茶有灵》以及微短剧《边茶笑传》,展现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背后的故事;拍摄《蒙山茶非遗传承录》系列纪录片,深度解析蒙山茶制作技艺与历史文化。
四是借大会东风,进一步提升雅安知名度美誉度尤为重要。完善热点策划和百号联动机制,借助“四川文旅”等省级媒体平台,做强“雅安文旅+”全媒体矩阵。策划热点营销,形成更多的“爆点”,聚焦名县名村名镇、在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夜间集聚区、文旅新场景等资源挖掘亮点特色,策划“跟着熊猫游雅安”“非遗里的雅安”“跟着赛事游雅安”等话题营销,打造更多雅安文旅网络热点,促进市场转化、带动文旅消费。抢抓对日本等国家免签新政策红利,以海归大熊猫“香香”为纽带,全力推进日本市场入境游宣传营销,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加强与携程、春秋等国际旅行商合作,以市场转化为目标,拓展入境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