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书院街,很远就能看到当年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所在地的牌匾。
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苏区税务机构的首脑机关,也是川陕苏区各县市工农税务分局征收税款的集中解缴地。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负担合理的苏区红色税收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1.2万余人越秦岭、渡汉水、翻巴山,沿途浴血奋战,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创建了川陕苏区这块根据地。后来,苏区扩展到川北陕南23县1市、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
1933年1月,国民党军围剿川陕苏区,妄图趁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未稳,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为了保障供给、打破经济封锁,1933年2月,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同时成立,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吴先保担任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局长。
1933年7月,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随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迁往巴中特别市,总局旧址位于今天的巴中市巴州区城西文庙街。川陕省各市县设立了工农税务分局及乡镇税务所,积极开展税收工作。
1933年8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税务条例草案》,规定了税收种类,只征收特种税、营业税、入口税、出口税4种,税负较轻,旨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活跃商贸流通,加快苏区经济发展。
川陕苏区的营业税根据营业收入多少,按0.5%—5%的六级差额累进税率计征税款,税负较轻。此外,苏区出产的物品享受减税待遇,如销售白木耳、生猪等土特产品,按5%计征特种税。销售给红军家属、因公受伤者或自用的产品可免税。同时,苏区实施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人贩运商品,有效调控苏区物资供需,极大地促进了川陕苏区的商贸流通。
严格精细的苏区征收制度
川陕苏区税收征管规范精细。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统一印制税收执据和不同面额的印花税票,图案精美,防伪精细。《税务条例草案》第四条规定,本局印制三联单据(存根2条、执照1条)和印花,纳税人必须保存执照与执照上所贴之印花,以便考核检验。对在集市零散销售的商品,实行先税后卖的制度,按次征税,当场填发累进税执据,贴足等额印花税票,并在货物上加盖“查讫”印章,才能摆摊销售。猪肉则盖上“川陕省苏维埃某县工农税务局验讫”的印戳,才能设摊出售。
川陕苏区税收检查解缴严格。税务机关除规定坐商要建立简易账册外,还规定外来经商者必须先向税务机关报告,随报随查。若隐瞒销售收入不报,或以多报少,一经查出,除缴纳正税外,还要被课罚金,再次查出则收入全部没收。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及各县税务分局还特设巡视员,加强内外检查,各县税务分局的巡视员必须每10天巡视一次,定期算账并提取税款。
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曾担任川陕省工农税务总局代办处巡视员的向俊平(已故)回忆,每月,税务征收所要向分局汇缴当月所收税款,并核对印花数量,汇报当月税收工作情况,反映工作困难和问题。向俊平于1933年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税务工作,2年多的税务工作,他都是在和敌人的殊死搏斗中度过的。尽管环境险恶,他仍坚持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艰险重重的税款保卫战
川陕省《税务条例草案》第七条规定:各县市工农税务分局按月到川陕省税务总局解缴税款,全部实行武装押运。当时的税收人员配备有短枪、马刀等武器,还组织红军一道武装护送,严防匪军抢劫。
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曾任赤江县工农税务局税收员的张先诚(已故)回忆,有一次,赤江县局刘坪场第七分所所长刘功成等人前往赤江县局解缴税款,走到一个山沟时,遇到几个土匪拦路持刀抢劫。刘功成等人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土匪不但未抢到税款,反而成为俘虏,被刘功成等人押解到赤江县苏维埃从严惩办。
城口县税务局局长汪富才,曾带领李林章等税务人员拼命保护税款,与地方反动武装殊死搏斗,由于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川陕苏区各级税务人员一边拿枪投入反“围剿”战斗,一边历尽艰辛征收税款,有效保障了红四方面军的供给,促进了川陕苏区的建设发展。
当时,川陕苏区拨出专款大力兴办教育,民众子女全部免费入学,学校免费提供课本、笔墨、纸张,深受群众好评。苏区各地都建起了医院,平民就医一律免费。同时,苏区还大力扶危济困、改善交通、繁荣文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川陕苏区无数税务前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冒着生命危险征收税款,历尽艰辛积分聚厘,保障了红军部队的装备给养,是支持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