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绿野“药”约林生金  “药”香四溢鼓干劲——雅安市林下中药材产业的生态致富经

来源: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5-11-14 16:58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青山叠翠,绿水流韵。雅安市深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莽莽林海视为蕴藏无限生机的“绿色宝库”,精耕林下空间,做大做强以黄柏、黄连、重楼、佛手等为特色优势的中药材产业,探索谱出林下中药材发展的“4步曲”,助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绿水青山与民生富足和谐共生。

规划引领,规模经营,林下“药库”根基日益雄厚

策划布局,多元融合。雅安市依托森林覆盖率这一天然优势,科学规划林下产业布局,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上山入林”,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地药材。目前,全市黄柏种植面积已达36.98万亩,厚朴6.05万亩,佛手3525亩,重楼4475.5亩,黄连1000亩,形成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产业矩阵。蓬勃发展的种植规模带来了可观产出,目前,全市黄柏鲜货产量达4.53万吨,销售产值5.99亿元;佛手产量1550吨,产值2790万元;林麝养殖2063头,产量17492g,产值1749.2万元。增势依然稳健,昔日寂静的山林,如今正焕发着产业兴旺的蓬勃生机。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药材“品质”内涵持续提升

产业兴旺,源于科技。积极牵手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将实验室建在基地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功选育的四川省唯一黄柏良种“川荥”“川黄柏”,其小檗碱含量远超普通品种,亩收益显著提升。在林麝养殖中,创新应用电子耳标与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了精准饲喂与健康管理,散养模式使林麝存活率提升至90%,呼吸道疾病降低超50%。智能喷灌、物联网监测、有机施肥等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同为药材生长安装了“智慧大脑”,确保了道地药材的纯正品质与安全有效,让“雅安药材”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模式创新,利益共享,群众“钱袋”更加充盈殷实

探索创新,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保底收购+按股分红”等灵活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发了农户参与热情,将分散的林地与劳动力整合为强大的生产合力。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中,创新引入联合经营模式,明确山慈菇等品种鲜货保底价,保障了农户基本收益,累计带动15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林麝养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辐射带动,使园区养殖规模稳步扩大,让更多群众共享特色养殖红利。目前,全市林麝存栏2063头,产麝香17492克,产值达1749.2万元,为林农开辟了特色养殖增收新渠道。这些创新实践如同金线串珠,将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联结,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链条延伸,融合赋能,产业“增值”空间持续拓展

融合发展,延链增值。告别“原”字号,追求“深”加工,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坚定步伐。在稳定黄柏、重楼等大宗品种种植的同时,积极引进中药饮片生产线,推动初加工点升级,年加工提取物约200吨。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融合方兴未艾,围绕佛手等药食同源品种,成功开发出佛手柑茶、精油、面膜等系列衍生品。积极探索“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康养”新业态,让漫山遍野的药材园,同时成为游客流连的观光园、市民康养的休闲地,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卖体验”的华丽转身,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展望未来,雅安市将继续执生态之笔,以产业为墨,在林海碧波间挥毫泼墨,精心描绘林下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