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以“9·5”泸定地震救灾与重建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慈善工作在应急救援中重要作用,紧盯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强化慈善工作力度,做好“三个到位”“三个联动”“三个结合”,着力探索发展应急慈善新路径。
一、聚焦“三个到位”,夯实灾前准备“硬支撑”
(一)职责压实到位。制发《雅安市重特大地震救灾捐赠组地震应急处置行动方案》《雅安市慈善总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指引》《雅安市慈善总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雅安市慈善总会公开募捐管理制度》《雅安市慈善总会重大自然灾害捐赠资金项目管理办法》《雅安市慈善总会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慈善工作运行机制,实行“启动响应、发布信息、现场办公、撤离归建”运行模式,逐一明确工作组、牵头单位、成员单位、联络专员、社会组织的各项职责,分解形成职责清单。聚焦应急联络、资金募捐、物资接收与分发、统计与信息公开、监督管理等环节,定期开展应急响应专职人员日常培训,提升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响应保障到位。广泛普及减防灾理念,依托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在学校、社区等开展减防灾知识宣传、急救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能力。完善保供应急网络,与辖区大型商超和爱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好应急救灾物资保供储备,依托市现代物流协会畅通物流运输网,保障灾时应急救灾物资运输。扩充应急响应人员储备,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工岗,按照“常备+机动”的方式建立200余人的社会工作应急响应队伍,确保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开展服务。强化应急慈善响应演练,围绕人员统筹、募捐动员、资金物资接收调拨、信息公开与宣传报道等组织开展全过程模拟演练,不断提升应急预案的实战性,确保慈善救援行动能迅速出击、高效运行。
(三)程序规范到位。坚持清单化推进应急慈善援助工作,建立“募捐信息发布清单、需求收集清单、物资接收资料清单、每日款物接收数据统计清单”运行机制。提前准备募捐公告及倡议模板,明确发布渠道、资金物资接收单位、联络信息等内容,同步收集掌握灾区需求,按缓急程度区分需求等级、积极寻找捐赠。做好捐赠物资产品质量证明、价格核定证明、捐赠函等梳理工作,确保物资接收程序合规。制订款物接收数据统计表,分门别类统计物资及资金接收数据,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二、加强“三个联动”,打造灾中救援“强引擎”
(一)部门联动。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民政和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红十字会等8个部门(单位)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实行一体联动、分线作战,依法开展应急慈善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建立起“收集、研判、预警、调度、处置、上报”的每日推进机制,及时处置救助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全力做好捐赠资金统计、分配、使用、反馈等管理工作。举办现场公开募捐活动2场,组织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筹集善款25万余元。“9·5”泸定地震发生以来,累计接受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捐赠资金约5.26亿元。
(二)社会联动。持续深化政府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协作力度,做到市内、市外社会力量“一盘棋”运行,确保行动统一、资源共享。“9·5”泸定地震中,组织本地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青年志愿者等8000余人巡查探访受灾群众,开展灾情及物资需求摸排、心理疏导等应急慈善志愿服务超20万人次,为食品、饮用水、棉被等捐赠物资及时分配送达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市外社会力量赴雅参与救灾报备制度,引导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开展捐赠及救灾救助工作,累计接受报备200余次。
(三)信息联动。充分发挥“慈善+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畅通市、县慈善组织联络网,促进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进一步夯实信息公开机制。“9·5”泸定地震发生后,应急救灾阶段每日2次统计县(区)慈善会捐赠款物接收使用情况,市慈善总会每日在总会官方网站公开捐赠款物接收和分配、使用情况。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已累计公开捐赠款物接收和分配、使用情况100余次,有效提升应急慈善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突出“三个结合”,激活灾后重建“新动能”
(一)规划为引,突出“质”“速”结合。精准聚焦灾区需求,统筹省、市慈善资金,规划实施道路恢复重建、学校改扩建、医疗机构维修加固、民房重建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6个,分门别类解决好灾区群众的急难愁盼。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模式,坚持“日跟进、周盘点、月调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瓶颈难题34个,开展现场跟踪督导150余次,建立项目推进“红黑榜”,全力全速抓好项目启动、建设、监理、验收等环节,切实把项目建成能解受灾群众燃眉之急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目前已完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9个,有效推动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群众住房全面修复、提档升级。
(二)廉政为底,突出“管”“督”结合。始终将廉政建设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公众的联动监督作用,采取开通网络举报电话、印发“纪群连心卡”等方式,全方位对慈善资金使用情况、重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突出“有效管”“精准督”,加强捐赠资金登记管理,实行专账核算,明细记录每笔捐赠资金来源、使用去向等情况,并选派10余名纪检干部到重灾乡镇开展项目建设蹲点,会同乡级纪检监察干部、村级党风政风监督员等组建专班,围绕资金使用、建设程序、工程质量等开展“融入式监督”,着力打造慈善廉洁工程。
(三)示范为领,突出“近”“远”结合。充分发挥应急慈善工作管当下、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持续巩固拓展灾后重建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在26个项目实施地设立慈善可视化标识、打造慈善文化墙、拍摄慈善宣传片,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讲好灾后重建慈善故事,有效激发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斗志。通过举办集中宣讲、坝坝会、实地观摩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感恩意识,并在受灾地区设立8支社区慈善基金,配套建立长期运行所需的制度机制,有力撬动当地企业商户、社区组织、爱心居民等多元力量参与慈善,为灾区重建事业注入长期稳定的慈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