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医疗保障局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医保治理数字化转型,全面支撑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数据共享和运用能力,不仅大大提升了医保公共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推动构建高效便捷的就医场景,全力推进“智慧医保+智慧医疗”建设,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一是深化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从组织保障、速度广度、场景应用、提质问效四个方面下功夫,坚持综合施策,线上线下集中推广,市、县(区)两级齐抓共管,配合单位积极联动,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结合“走流程、找堵点”活动,探索应用场景,打通服务渠道,扎实稳妥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工作落地见效。全市超过131.22万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达90.30%,居全省第二,结算率达66.89%,居全省第三;25家定点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支付、取药、取报告等就医服务医保码全流程应用成效显著,接入率达100%。
二是实现医保移动支付服务。成立专班、制定方案,选定辖区内具备医保移动支付接入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建设改造,强化目标考核和数据监测,建立联席机制和志愿团队,加强走访调研和督导引导,实现医保移动支付于2023年2月在我市正式上线。群众看病就医无需到窗口排队缴费,通过手机“医保移动支付”就能挂号、就诊、结算、取药,可快捷完成使用医保基金和个人资金的缴费,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在缴费窗口“多头跑、来回跑”等“老大难”问题,参保群众在医院缴费窗口排队的场景将逐渐成为过去式,标志着我市医保数字化改革迈入新阶段。全市共14家定点医疗机构上线医保移动支付,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率达100%,居全省第一,结算率达7.14%,居全省第三;自上线医保移动支付功能以来,已累计服务参保患者近7.2万人次。
三是畅通电子处方流转通道。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紧密协作,致力打好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功能上线应用攻坚战,把医院的处方以电子化形式同步流转至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简化了参保人看病购药报销的流程,让参保人在“家门口”就能买上常用药。2023年4月,我市率先完成“5+10”接入任务,为职工门诊共济政策贯彻执行和药品外购等涉及处方流转的诸多业务场景提供便利保障,以医保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药便民服务效能。全市共13家定点医疗机构、37家定点零售药店完成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功能接入,初步搭建起医保电子处方线上流转快速通道。
四是推动“刷脸支付”上线应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医保智能刷脸终端“进大厅、进医院、进基层”,着力解决“一老一小”以及部分特殊群体用“卡”、用“码”不便的难题,促进服务质效整体提升,帮助群众尽享“刷脸办”实惠便利。同时,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强化就医监管,为遏制“冒用盗刷”行为,净化医保结算环境,保障医保基金使用安全提供支撑。全市部署医保综合服务终端(IOT人脸识别设备)共543台,实现六县两区全覆盖,累计提供刷脸结算服务642.93万人次,压缩结算时长,方便看病就医,切实助力“智慧医疗”建设。
五是抓好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持续抓好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功能升级,支撑职工门诊共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乙类乙管”等惠民政策平稳着陆;实现DRG正式付费,全面完成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任务;推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代缴居民医保费用”功能上线,提升共济保障水平;启用异地就医自助备案功能,实现参保群众异地备案“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即时开通、即时享受”;推进异地就医手工报销线上办理试点任务,加速电子票据规范使用和线上手工报销功能应用;组织全市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国家医保”APP地方专区接入,进一步整合线上挂号、支付服务资源;上线使用智能监管(审核)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申报的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全覆盖审核,全年共审核34.9万住院人次,医疗费用18.2亿元,进一步增强医保监管的针对性、即时性、精准性,推动定点医药机构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以医保信息化建设推进市人民医院“智慧床旁结算”服务上线,患者只需在病房床旁结算自助机上即可办理预交金缴纳、出院结算等,真正将医保结算服务布局到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六是推进异地就医扩面提质。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覆盖面,深化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进一步满足群众异地就医需求。不断拓展结算服务类别,新增双向开通职工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省内异地直接结算,雅安参保人到省内异地和省内异地参保人来雅,均可凭有效处方在已开通门诊统筹的定点零售药店购药,进行异地直接结算;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覆盖面,全市接入异地就医住院定点医疗机构省内121家、跨省85家,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省内223家、跨省108家,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定点医疗机构省内75家、跨省64家,异地个人账户刷卡购药药店省内691家、跨省639家,为来雅旅游、疗养、定居的市外参保人就医、购药提供充分保障;建立异地就医费用“先预付、后清算”机制,及时进行对账确认、清算申请、审核拨付,强化异地就医资金管理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