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卫生健康局,市直医疗卫生机构,第四人民医院,雅职附院,市注册民营医院,委机关各科室:
现将《2021年雅安市健康服务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4月26日
2021年雅安市健康服务业工作要点
2021年我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紧盯“三个高地”建设、“四大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建强根基、突出重点、有所作为”的思路,抢抓疫后健康产业发展契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紧紧围绕产业统筹、健康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社会办医等重点工作,加快我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1.落实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雅安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雅安市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规划(2020-2025年)》落地落实,全方位支持康养、中医药及大健康等健康服务业发展,对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设施用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税收优惠、融资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健康服务业涉及的仓储物流、健康旅游、运动康养、中药种植、药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2.建立统计监测机制。配合省卫生健康委、省统计局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市评价机制,开展健康产业统计监测,测算2020年我市健康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定期按规定发布健康产业增加值测算结果,规范雅安市健康产业综合监测与分析系统运行。
3.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充实完善我市健康服务业项目库、重点企业库,加快川西康养产业大数据管理运营平台建设。支持康养产业协会成立,并探索建立全市健康产业集群组织,建设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智库群。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等开放平台效应,积极参加各类企业论坛、行业峰会、产业推介会,扩大项目对接、促进交流合作、吸引外商投资。
4.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加强部门联动,以省级健康服务业示范市创建为抓手,推动建立市级部门健康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委内健康服务业联动工作小组。加强行业协作配合,积极协调解决涉企困难。组织赴外省(市)考察调研,指导县(区)增强产业发展意识,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5.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建设。以建设国际生态康养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为统揽,依托雅安优质生态环境、西向门户枢纽、绿色载能产业基地、川西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卫健利好政策叠加等条件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和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对标国际水平,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提供健康环境基础。
6.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健康产业协同建设。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健康产业联动,促进康养产业、医疗旅游、护理职教等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有机融合、错位衔接、一体发展。支持成渝地区企业来雅投资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休闲养生、医养结合、度假养老等产业。支持有关协会、行业组织、大健康从业机构搭建博览会、展览会,促进区域行业交流,形成互相支持配合、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7.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医疗康养产业,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培育,协调中药种子、种苗培育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医药贸易集散、医疗服务、康养产业招商推介,打造健康产业雅安品牌。加大开放创新,开展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探索形成雅安特色的卫生健康先行先试模式。
三、推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8.大力发展健康旅游。支持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县、森林康养示范县(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四川省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进芦山、宝兴、汉源等县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工作。打造以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宝兴县依托生态风光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深度融合熊猫文化、红色文化、藏乡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全境域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芦山县依托大川河、飞仙关等旅游资源,围绕“清凉大川”,建设中医药生态避暑养生旅游基地;汉源县依托汉源湖、花海果乡等优势资源,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度假胜地。
9.稳步推进健康融合行动。加大健康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积极与经信、科技、医保、人社等部门联合,统筹推进“健康+”;促进健康食品、医药制造、体育健身、休闲养生、共享经济等业态融合,实现各大产业优势互补,跨界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10.积极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政府主导的省级健康服务业市、县(区)创建,以创建带动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设立健康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和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健康服务业发展相关基金或投融资公司。推动政府从组织保障、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发展平台等方面为健康服务业打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成长,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三级甲等。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效率、质量安全提升,吸引市外人员来雅医疗康养。
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11.培育全医疗产业链。持续培育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透析、消毒供应、安宁疗护、健康体检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连锁式布局,积极推动健康教育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等相关机构有序发展。
12.加快推进细胞产业发展。引导全市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全省细胞产业联盟,加快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提供细胞制备、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服务,探索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领域重点突破。
13.打造雅安5G智慧医疗特色优势。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企业与本地健康医疗产业合作,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及互联网+相关业务,依托市级全民健康平台,完成市级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初步运营远程会诊、远程阅片、远程心电、远程检验、云胶片等业务。鼓励市人民医院打造互联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等创建二星级以上“智慧医院”。
五、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14.指导社会办医院有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科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发热哨点,切实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建立合理的病例分诊流程和病例分类管理措施,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增强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二级民营综合医院建设具备独立核酸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加强疫情相关的医用耗材、药品、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物资储备,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服务工作需要。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知识培训及技术演练,围绕新冠肺炎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及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个人防护等流程进行全员培训。围绕个体诊所、门诊部、体检中心等“小散远直”机构,压实防控责任,建立网格指导,实施疫情报告信用奖惩,扎实发挥传染病防控“哨点”监测作用。组织全市民营医院协会开展社会办医“万人千院百题”院感防控知识技能竞赛。
15.持续提升社会办医竞争实力。深入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规范社会办医机构级别类别管理及依法执业监管,加强卫生统计监测分析及评价,开展民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推动社会办医机构完善内部质量、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疗安全、医院感染、信息公开、后勤管理等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有效预防和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等问题。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隐患。规范投诉管理,设置统一的投诉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实行“首诉负责制”。举办社会办医5.12护士节纪念活动。开展全面提升社会办医机构党建试点工作。
16.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落实支持政策,推动社会办医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向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落实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推进医疗机构发展共享医疗服务模式,持续优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
17.不断拓宽社会办医发展领域。推进社会办医“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支持社会办医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区域医疗协作,鼓励医学前沿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重大疾病精准诊断治疗技术攻关。推动医养产业融合发展。
18.加强社会办医人才建设。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参加社会组织并担任学术职务,组织对社会办医投资人、院长和经营管理者职业化管理培训。优化公立医院对口帮扶制度,支持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学术共建,探索形成人才、技术、运营等全方位、可持续互助共赢机制。
19.强化社会办医监管引导。开展社会办医依法设置与执业专项督查,强化社会办医机构依法执业,规范其诊疗行为和医疗宣传、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监管内容,强化定期监管分析及结果应用。做好社会办医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发现、树立和宣传一批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先进典型,为社会办医服务发展提供良好舆论氛围。对管理不规范、执业不诚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依法严厉打击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