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安市城乡改造整体提速,基础设施和重大经济项目增多,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生了一些新的信访问题。为此集安市信访局主动作为,创新四项工作制度,树立“四心”工作态度助力积案、新案齐化解,坚持依法处访,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调解、救助、思想教育和疏导等方法,采取因案施策、一案多策等形式,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和疑难问题。
一是领导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领导干部接访、处访作为是联系群众、化解信访积案的一项重要制度,高位推动,集中突破。对省、市交办的积案化解任务,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阅办,签批意见。对于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集安市市政府现在坚持的是即来即办,无论是否是工作日、节假日,集安市领导都为农民工兄弟解难。今年5月的一个傍晚时分,20多名民工到政府反映他们工地的带工人员找不到了,欠他们一个多月的工资共计16万元。集安市政府张副市长接到这个访情以后,亲自到政府接访,同时协调人事部门和事涉企业到场答复,到晚上7点,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初访案件跟踪回访制度。
每周对上周交办的案件,进行一次“回头看”,督促责任部门办理并记录在案。对重点初访件,必要时实行跟踪办案。例如在处理一件工伤赔偿问题的信访案件中,信访案件交到相关部门以后,集安市信访局指派专人跟踪案件处理情况,整个事件涉及工伤鉴定、赔偿额度等相关程序。但是整个事件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被解决,处理得非常圆满。信访人最终拿到了60余万元的赔偿金,非常满意。
三是排查分类制度。
对涉众型群体访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信访群体分类名册,强化属事单位化解责任,落实属地责任,齐抓共管,合力化解。集安市信访局对现存的遗留信访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分类排队,建立台账,落实分工。市级领导依照分工领衔包案,责任部门领办结案,使化解工作在各部门间整体推进。例如:通过梳理分类案件发现,积案中,涉及国企改制转制、旧城改造等特定时段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往往是时间跨度长,案件疑点多,证据不充分,意见分歧大。化解的过程当中,包案领导牵头,责任单位为主,信访局、政府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了若干专项工作组,采取内查外调、律师介入等方式,摸清症结,形成共识。然后,协调联动,研究会商,拟定方案。通过盘活资产、项目置换、劳动保障、民政救助、法律诉讼、政策宣传、思想疏导等办法,使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四是繁简分流制度。
根据来访问题性质,相应地采取规范或程序化处置,不机械地照搬程序。比如城区棚改工作中,阶段性的城市建设问题这一阶段比较多,我们对这类信访问题,采用的是现场接访、联合接访、集中答疑等办法,使同类信访问题都得到快速的解决。
树立“四心”工作态度
信访工作没有终点,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为群众服务永远在路上。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集安市信访局提出树立“四心”即信心、决心、爱心、匠心的工作态度。
信心,就是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信访问题经过努力能得到化解。我们有好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的法制环境,更有30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对于信访问题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化解的,对信访积案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强调“三个可能”:信访人的问题可能有理,事涉单位可能有瑕疵,信访积案可能有解。
决心,就是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动脑筋、哈下腰、下气力去解决问题。用市委书记李东友同志的话讲,就是信访遗留问题,不管多少年,不管多少钱,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去解决,让群众的权益得到保护。有决心,才能有突破的勇气。
爱心,就是要带着民生的情怀去做信访工作。信访机制已经成为群众寻求权利救助的一个渠道,人民群众,尤其一部分弱势群体,有困难,有难处,才来找政府,找信访。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扶到位。
匠心,就是要用工匠精神,去做好信访工作。信访既是群众工作,也是社会管理工作。在依法治国的理念指导下,信访工作一定要摒弃过去粗放的工作模式,严格依法依规受理、办理,使积案化解经得住检验,不引起波动和攀比。
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努力减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更加注重社会矛盾化解,努力构建综合治理信访问题的工作格局;更加注重社会稳定,维护信访秩序。解决老问题,关注新动向,加强风险防范,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李乃尧)
来源:集安市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