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为落实精准扶贫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石棉县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提升“产业+科技扶贫”成效,瞄准全县26个贫困村和2个20户以上贫困户非贫困村存在的科技创新和人才等短板,16位科技特派员以“一带一、一带多”产业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农村帮助解决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创新服务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特派团科技推广引领17家农业龙头企业、2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在新棉街道办事处安靖社区、美罗镇坪阳村等上千黄果柑科普示范基地等,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扶贫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典型示范舆论引导,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
2019年7月,又成功组建了第五批科技特派员。人员发展到18人,创新推出了科技特派团队“1+6+N”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模式(1:一个科技特派团队,6:六个组,即黄果柑组、枇杷组、干果组、中药材、蔬菜组和草科鸡组等6个组,N: 黄果柑、枇杷、核桃、中药材、草科鸡、猕猴桃、蔬菜、食用菌、花椒、青脆李、八月瓜、老鹰茶、蜜蜂等N个特色产业),支撑起全县特色农业“5+N”和食用菌“2+X”新模式产业发展,挺起全县26个贫困村脱贫致富“大脊梁”。
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成效
石棉县科技特派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柑橘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院(校)县合作和创新聘用五大优势产业首席专家技术力量,印发了《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石棉县科技特派员选派方案和实施细则》和《石棉县科技特派员任期目标任务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选派程序,细化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办法。县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院(校)县项目合作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其中,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54万元,校县合作项目经费182万元,重点在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示范,打造了黄果柑、枇杷、核桃、中药材、蔬菜和枇杷新材料试验园等基地23个1.96万亩,草科鸡示范片5个;解决产业扶贫具体技术问题28个、推广新技术13项、推广新品种39个;同时,科技特派团主抓“抓一带一”工作,实行“一带一、一带多”扶贫模式,每名科技特派员除入驻1个贫困村外,还“一带一、一带多”形式联系1~3贫困村,服务黄果柑、枇杷、核桃、青脆李、蔬菜、中药材等“N”个农业产业发展。在贫困村新发展优质水果1.8万亩,畜禽养殖5.6万头(只),新增水产养殖126亩,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中药材、蔬菜、花卉等面积1490亩、新建生产作坊23家。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4%,新型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4.5%。实现五大产业面积达25.55万亩,产量达16.15万吨,草科鸡出栏45万只,总产值达9.17亿元;实现减贫村26个,减贫人口达2432人。
石棉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
一、创新驱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管理体系
自2003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以来,先后印发了《石棉县科技特派员选派方案和实施细则》、《石棉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和《石棉县科技特派员任期目标任务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确每名科特员“抓一带一”、 精准扶贫、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日常工作,每名科技特派员打造精品示范点1个(50-100亩),带动示范点1个(100亩以上)。并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产业扶贫骨干项目,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管理筹建,开展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打造1个(面积10亩以上)科技示范点,严厉任期工作目标任务考评办法,致使每批次每名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强化科技,增进创业服务技术源头的精准供给
以“5+N”农业基本架构为切入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6个发明专利和23个新技术推广应用,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投资、培训和成果孵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特派员秉承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书本带到实践中,把农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写”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筑牢“5+N”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新笼子,播撒富足的科技种子,增进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创业服务技术源头的精准科技供给。
三、精准组团,入驻贫困村组开展产业技术扶贫服务
针对16个乡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单一、复合型人才较少、产业扶贫技术帮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2015年,石棉县为进一步做好全县“十三五”科技扶贫工作,制定印发了《石棉县科技特派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石棉县科技特派员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石棉县农业产业综合技术科技服务团”,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贫困村“抓一带一”和“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扶贫示范点建设等一系列具体行动,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成片推进”的产业扶贫总体思路,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农技人员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局限性,促进了农业科技力量向贫困村有效延伸,推进了26个贫困村和2个“三个一”插花式非贫困村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四、摸清家底,合理布局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扶贫”架构
通过建立完善选派机制和有效的奖励措施,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聘请首席专家团队,增进院(校)县合作,创新技术攻关等服务,同县上18名科技特派员入驻贫困村,联系26个贫困村和2个“三个一”插花式非贫困村,全面摸清家底,合理布局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扶贫”架构,制定合适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户户发展”的产业格局。
五、因村施策,推动农业科技扶贫主导产业均衡发展
因村施策、一户一策,18位科技特派员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分产业、分区域、分品种编制培训课件,培训资料,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破解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农民夜校”技术培训和指导,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抱团重组,长短结合,种养并举,实现了科技入村全覆盖,推动“产业+科技扶贫”主导产业均衡发展。
六、塑造业态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按照县委、县政府“绿色发展、扩面增效、品位提升”要求和特色产业“5+N”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林—畜、林—菜、林—果、林—药”种植模式,稳步推进县域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交叉融合,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扎实推进全县黄、枇、核、药、鸡五大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以种带养、以养带育、果蔬复合、菜药康养、生态循环”的农林牧果菜药共生融合种养复合经营模式。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塑造石棉新农业新业态,拓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支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农旅融合旅游产业链,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升美哉生态旅游环线品位和“安安松”生态旅游环线,在科技特派服务工作中,还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扶贫、互联网+营销”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推广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数据技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七、顶层设计,优化农业绿色环保资源配置效率作用
在全县“5+N”生态农业模式引领下,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现代农业顶层设计,培育创新农业创业型人才和先进实用人才,推广新型农业合成技术,重新构筑县域特色农业果品、菜品、食品、肉品、药品等农产品对外供应链。加大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黄果柑、枇杷、核桃、中药材、草科鸡等“5+N”特色农产品资源效力,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作用,正推或倒逼特色农业供给能力提升,增强县域特色农业生态环保意识,拓展黄果柑、枇杷、核桃、中药材、草科鸡对外有效供给,优果优价,提升品位,创益促增效,助农又增收。
八、创新机制,做实科技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互惠共赢
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石棉县科技特派团队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促进科技带动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重点贫困村、现代农业园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主聚集,逐步摸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贫困户”扶贫模式,通过企业带村、主体带户、股权带社、大户带人这一“四带”模式,科技特派团依托技术支撑,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做实科技扶贫利益联结互惠共赢,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又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