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子记账工作开展以来,住户调查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来自记账人的各种主客观原因,部分调查户的“漏记”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此问题如不及时纠正,数据就会出现偏差,数据质量将面临严峻考验。可见,减少“漏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是提升电子记账数据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结合电子记账特点,并根据记账人的记账表现,就如何降低电子记账“漏记”比率,改善记账数据质量,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浅见,仅供同仁参考。
一、基于电子记账户家庭特征,选定合适记账人
纵观电子记账各调查户之间,其在记账笔数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是由家庭常住人口差异数造成的绝对差异,而有些是由于记账户家庭特征不同,导致记账笔数的“漏记”差异。例如,有些记账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不高,也就是“不当家”,对于家庭收支了解的不全面、不具体,由此导致许多由家庭其他成员完成的收支,记账人并未录入,从而出现“漏记”现象,而这种现象多以男性记账人居多,从实际情况中也了解到,男性作为记账人在记账笔数上,明显低于女性记账人。因此,在电子记账开户过程中,应该重点了解该家庭成员的基本特征,首先询问该家庭中是否存在一人绝对掌握家庭所有收支的情形?如果是,则首选该人为合适记账人,如果不是,则考虑该家庭中收支对所有成员是否“公开”,如果“公开”则根据家庭成员自身素质,来确定合适记账人。当然,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独立,可以考虑让多人共同作为合适记账人。此外,对于已经开展电子记账的调查户,业务人员应重点关注其中以男性作为记账人的调查户,通过观察其过去的数据,如果发现记账笔数较少、品名单一,应结合该家庭实际状况,考虑更换合适的记账人。
二、基于电子记账家庭结构的复杂性,推广电子记账多人记账模式
在选定一个“当家人”为合适记账人的前提下,对于部分“复合型”家庭,应考虑以多个“当家人”作为共同记账人。实际上,在电子记账调查户当中,存在一部分“复合型”家庭,即由祖孙三代以上构成的家庭,此类家庭虽然收入共享,但家庭日常支出相对独立,特别是由年轻人组成的“小家庭”,其自身支出通常不会特意告知长辈,反之,长辈自身支出通常也不会告知晚辈,如果为了完成记账导致互相询问过多,还容易滋生家庭矛盾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无论确定哪一方作为唯一记账人,都容易发生“漏记”现象。对于此类记账户,应推广多人共同记账,在不同辈分的“小家庭”之间,以“当家人”为标准,各自选出一个合适记账人,在手机上同时登陆APP,各家记各自的账,能够有效减少“漏记”现象。业务人员应该通过观察平台,及时关注“复合型”家庭记账笔数及品名特点,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共同记账人。当然,为避免重复记账,在推广共同记账时,记账人之间应提前约定,只记自己经手或自己家庭成员的收支账即可。
三、基于电子记账人的能力差异,应对记账人采取点对点方式培训
电子记账实质上是通过改变调查户记账习惯,进而改变调查方式,从而实现住户调查工作从纸质向数字化的转变。在推广电子记账过程中,受记账人年龄、学历、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对终端设备及APP的熟悉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年龄稍大的调查户,因其文化程度不高,在文字输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有些记账户,由于其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例如,品名不规范、编码不识别、农忙时期“漏记”等,久而久之,如果不对该部分记账人加强培训,很容易造成其消极应对情绪,“漏记”现象会逐渐增多。因此,为了提高记账人的积极性,提升电子记账数据质量,应有的放矢开展“点对点”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业务人员应通过每天观察平台数据,及时发现记账人各类问题,然后以微信私聊形式(切记是私聊,群聊容易让记账户出现反感情绪),及时截图、发消息,纠正其记账错误,长此以往,记账人有问题也会及时与业务人员沟通。例如,平台中发现记账笔数少但都是可识别的品名,应与记账人沟通是否有未识别且未录入的现象发生。此外,调查员在农忙时期应做到多提醒、多举例,向记账人告知“机耕机收费”“排灌费”等标准品名,避免出现“漏记”农业支出等现象。
截至目前,住户调查电子记账工作已经开展半年有余,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电子记账通过数据的痕迹管理,为业务人员发现各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依据,例如,记账户连续几天未记账,记账品名不规范等问题,都能通过平台及时发现,因此,业务人员应及时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根据各户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降低“漏记”比例,从而不断提高电子记账的数据质量。